曾经听说“文革”中发现密印寺大佛像体内存有茶叶三十余斤,作为一名茶文化学者,一直想去大沩山拜谒密印禅寺,品饮沩山黄茶,领悟禅茶文化。2015年06月13日,首届沩山黄茶文化节在长沙宁乡县沩山密印寺开幕,我应邀参加,了却我心中的一个茶愿。
清晨,市茶办和协会一行六人驱车前往,从岳阳出发约二个多小时,车就进入了宁乡沩山。我推开车窗,只见群山逶迤,层峦叠嶂;山中树木葱郁,青翠欲滴;近处茶山如黛,秀色可餐。在弯弯的山路中行驶半小吋,只见山丛中天然空出一个小盆地,对面一座山峰,山顶一尊千手观音,流光溢彩;山中一股淸泉缓缓流出,流进清澈莲池,静影沉璧;马路两旁的仿古建筑,飞檐斗拱,似旧非旧。难怪古人如此感叹“千山万山朝沩山,人在沩山不见山”。我国佛教禅宗著名古刹、曾与杭州灵隐寺齐名的“密印禅寺”就依山建在这块盆地里。置身在这似乎带些原生态的环境中,真正可见参天古木,钟灵毓秀;可听潺潺溪水,百鸟和鸣;可悟禅心茶道,心胸涤荡;可品沩山黄茶,齿舌留香,宾客与绿水青山亲密触碰,尽情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先在密印寺广场停下来,惊讶这群山环境之中如此开阔,祖宗留下这么一个偌大的广场。我挤在前面看着密印寺的介绍:史籍记载,唐宋时,密印寺占地广阔,殿宇宏伟,僧人多达千人,寺田数千亩;传说当时寺内铸有千僧锅,可作1000人的饭;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铸5048斤大钟一口,涂以黄金,置之钟楼,晨敲夕叩,声闻数里……
趁下午有点空余时间,我便邀了陈奇志、李恒彪去密印寺,我们从正门进入万佛殿。只见山门上庄重的寺联“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似乎在述说着古刹千年的传承与今昔的辉煌。万佛殿是一座雄伟的建筑,大殿高九丈,重檐歇山顶,内外三十八根柱,全为白色花岗石,金色琉璃瓦顶。屋檐下有繁缛的如意斗拱装饰,气势磅礴,造形精美。殿内四壁镶嵌有一万余尊贴金佛像,佛像神态肃穆,形态各异,殿内金光灿烂,堪称天下寺庙奇观。殿内香客很多,装香的,点灯的,抽签的,一字儿排队前行。
在密印寺的后山,有一尊号称中华第一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观音圣像高99.19米,由600多吨铜制成,其须弥座总建筑面积3999平方米,圣像额头上的红宝石直径25公分。须弥座的四周刻有各式浮雕,每个浮雕讲述一个佛教故事。主佛像周围还有一叶观音、施乐观音等33尊观音化身像,围绕主佛像。四周是吉祥、如意、莲生、平安四大广场,立有四大天王等天神的雕像。
密印寺,是一处适宜品茶听禅的地方。
我们三人的兴趣都在茶,想去碰碰现实版的“茶禅一味”。说来也巧,我在万佛殿旁的厢房里,遇见二位僧人正在煮茶。僧人相对而坐,一个风炉,一壶甘露,一人一个茶碗,袅袅的雾气散发出茶的清香。当我说明来意后,僧人便同我聊起了沩山禅茶的话题,他告泝我,唐代大中三年(849年),裴休在宁乡沩山建密印寺,灵佑禅师及其大弟子慧寂在密印寺合创禅宗五派之一的沩仰宗。并置大片茶园,种茶解禅,满足寺内僧人使用,也常给施主品味。僧人泡茶手艺娴熟,只见僧人将茶置于杯中,再用沸水冲泡,辗转,舒放,沉淀,散香,僧人很客气地请我喝茶。
我细细地品味着僧人与茶的微妙,僧人心神宁静,散发出一种静默,一种禅意,一种神圣。禅茶一味,茶汤慢慢的入喉,入肺,入胃,润泽身心。静静的观赏他们的每一个动作与细节,就像欣赏着一副副灵动秀美的图画,茶雾氤氲,香雾袅袅,满眼静美若莲,满眼禅味。把禅与茶结合在一起,达成禅茶一味的最高境界。
当我正准备离开茶室时,不远处传来悦耳的钟声,原来是僧人在那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因为允许游人撞钟,我也排着队懒洋洋地撞了几下,我不了解僧人撞钟的原因,也没有多想为什么自己也去撞了几下,当我撞出这悅耳的钟声后,突然想起这钟声的微妙,也许前人的目的是用钟声惊醒那疲累困顿麻木了的心智,唤醒那贪婪冷酷淡漠的真心,警醒那懒惰平庸无为的人们。也许只有这绵长的钟声,这山中的“功课”,才能修得一颗静心,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才会没有烦恼,才会寻到心中的世外桃源。
离开密印寺,便去离寺院不远的长沙沩山茶业有限公司接待部,公司董事长黄雪钦热情地接待我们。并向我们详细介绍沩山茶。密印寺周边山灵水秀,土壤肥沃,种植的茶树茂盛,茶叶肥厚,香味浓郁,成为上等好茶,也是上贡朝廷的珍品。沩山禅茶,多雨前采摘,香嫩清醇,不亚于蒙顶、霍山。沩山茶经杀青、渥堆、轻揉、烘焙、熏烟5道工序。成品茶黄亮光润,叶边微卷,白毫满披,开汤香气浓厚,松烟香悦鼻,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和爽口,叶底极其柔软嫩脆,适合百姓的口味。我们细细品尝,似乎与北港茶有些相似,与我家乡的那种“洗水茶”更有异曲同工之妙。临走时,黄总给我们每人送了一包沩山毛尖。
其实,为了系统了解沩山茶文化,我已作了一些背书。资料显示,沩山毛尖在唐代已有名气,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的《宁乡县志》载:“沩山六度庵、罗仙峰等处,皆产茶,唯沩山茶为上品”。民国30年(公元1941年)的《宁乡县志》称:“沩山茶雨前采制,香嫩清醇……密印寺内数株味尤佳”。
我还收藏了一份1956年刊登有沩山茶的《新湖南报》,这也许是建国后最早最全面介绍沩山茶的文章。收藏了《中国茶叶》1989年04期,杂志中登载了《沩山毛尖》一文。我还收集了一首五十年代登在《新湖南报》的一首茶诗:“人入社,茶增产,多亏共产党领导好;谷雨茶,喷喷香,先要送给毛主席尝一尝。”(黄达收集并发表)。歌词虽然谈不上韵律,却坦露出建国初期沩山茶农那种质朴的情感。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我便去密印寺的最高处拍摄沩山的早晨。当我从侧门进入拾级而上时,已有晨练的人们开始登山了。我架好三角架,开始寻找题材,最使我终我难忘的是一团轻雾在山门前冉冉升起,不知是薄雾还是欢咽,衬托山门宏伟,翘角飞檐,琉璃菊黄,我迅速地按下快门,把这良晨美景定格在我的镜头中;远山的天地交融,山水相恋,我再一次描摹在一张水墨山水画中。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这是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似乎也是为密印寺而作。这次旅途十分愉快,但大佛肚里的沩山茶,仍然是我心中的一个谜。
推荐文章:
喝乌龙茶你喝对了吗?
黄茶:温暖的黄温情的汤
柠檬红茶的制作
白茶散茶、饼茶真的只是形状区别吗?
不是所有“白茶”都是白茶
宝洪茶历史记载?历史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