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馆(自适应手机端)

黄茶,一个试图模糊前发酵与后发酵界线的茶

小茶馆 0

相信很多人对黄茶的认知概念有些模糊。

其实,这种模糊自古就有。

历史上最早记载的黄茶概念,不同现今所指的黄茶,是依茶树品种原有特征,茶树生长的芽叶自然显露黄色而言。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但按照今天的工艺原则分类,它们本质上属于绿茶类。

由此可见,仅凭“黄汤黄叶”的直观感觉辨别黄茶,很容易既混淆了黄茶的加工方法,又模糊了黄茶跟其它不同类别茶的本质区别。如上面所说的因鲜叶具嫩黄色芽叶而得名的黄茶,实为绿茶;又如连心、包种等茶也都是黄色黄汤,实为青茶。

那么,究竟何为黄茶?

黄茶的学术定义为:黄茶属于轻发酵茶类,加工流程为: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其中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均与绿茶制法相似,其最重要的工序“闷黄”,是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或堆积后以湿布盖之,时间以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促使茶坯在湿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形成黄汤黄叶的特征。

我们都知道,茶叶分类的重要依据源自茶叶加工过程的发酵概念,而关于茶叶发酵的概念又有“前发酵”与“后发酵”之别。

那么黄茶究竟是属于前发酵茶,还是属于后发酵茶?

又是因为什么原因使得学术界不得不将其单立门户,成为六大茶类之一?

所谓【前发酵】,是指茶青鲜叶在高温杀青破坏酶的活性之前,进行的自然氧化发酵。待茶青发酵程度达到预设的目标后,再通过高温快速干燥的工艺,让茶青发酵终止并固定。

所谓【后发酵】,是指茶青鲜叶在高温杀青破坏酶的活性之后,再采取渥堆或沤堆的方式,在微生物、湿热、氧化作用的共同干涉下,快速开启茶叶微生物种群活动进程。待茶青发酵程度达到预设的目标后,再通过低温渐进脱水工艺,终止茶品当下的快速后发酵进程,但又避免高温固化,在成品茶中保留一定的水分,为存储过程中的继续后发酵奠定基础。

显然,根据上述发酵定义,我们会发现,黄茶之发酵有点特殊。

按照发酵时间,它是杀青后发酵的,应该属于后发酵茶范畴。

但后发酵茶工艺的基本诉求和意义在于:发酵的进程一旦开启,就应该贯彻始终而延续到后茶事的存储环节。要想做到这一点,工艺环节就不能如再前发酵茶一般,施以高温干燥,固化并终止发酵进程。偏偏,这正是黄茶的收官工艺。

从这点看,黄茶发酵的真正意义属于“前发酵”范畴。

这也正是学术界对它的定义。黄茶属于前发酵茶,所以黄茶不适合长期存放。

于是乎,面对黄茶这个既有“后发酵”茶工艺特征,却又隶属于“前发酵”茶意义的茶品,学术上只好单独赋予了它一个类别--黄茶,跟绿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并称为六大茶类。

即便如此,我们依然不难看出黄茶工艺的特殊一面。从工艺原理上讲,黄茶“闷黄”发酵的工艺与黑茶渥堆发酵的工艺,都是湿热作用的结果,都会引发茶叶颜色的变化。颜色变化轻时,意在黄茶;变化重时,意在黑茶。一旦变化轻,且高温干燥固化则为“黄茶”;一旦变化重,且留一扇窗,让变化延续则为“黑茶”。

或许未来,随着现代制茶工艺的技术进步,如黄茶这样,不经意间模糊不同工艺界线的创新之茶会越来越多。

届时,我们能否判断出它们工艺的真正含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毕竟,制茶工艺是服务于茶的,而茶,是为了满足茶人需求而存于世的。(图片来源:茶品鉴;作者:王华)


推荐文章:
柠檬红茶的制作
黄茶:温暖的黄温情的汤
宝洪茶历史记载?历史传说?
白茶散茶、饼茶真的只是形状区别吗?
不是所有“白茶”都是白茶
喝乌龙茶你喝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