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馆(自适应手机端)

海马宫那缕茗香

小茶馆 0

对茶喜欢,源于它的灵气,仿佛知晓饮者的喜怒哀乐,源于它的纯洁,久居深山里,欣朝露,沐夕阳,更源于它的独特,缄默千言,任饮者抒发感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好一个人生的大气。

我喜欢茶但不善品若有人夸我或自夸自己爱品茶那可就要贻笑大方了不过如果有人让我谈茶我便侃侃谈去谈得精辟也好粗糙也罢一杯清茗在手便可释怀畅聊方式

有时我倒偏爱起自己的这份洒脱来,但细想,这份洒脱岂不也是茶兄那慷慨的秉性吗?所以咱得说说,金海湖新区竹园乡海马宫村的那片茶林!

对海马宫村的茶,在大学时便有所耳闻,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当时贵州大定府有位姓简名贵朝的人,在山东文登县任知县时,对茶叶颇感兴趣,感到饮茶能提神,解除疲劳,当他回乡葬父时,带茶籽回大定(即今大方县)海马宫定居种植,加工成茶,饮之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甘甜,汤色似竹绿,命名“竹叶青”。送大定府鉴尝,深得官府好评,后逐一上送,直至朝廷,岁岁作为贡品。可见,海马宫茶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已列为贡品,誉满全国。对此早已期盼已久,渴望能一饮这大名鼎鼎的贡茶,但我并不看重这些名头,因为对茶,我只是一个愣头青,不敢附庸那份高雅,只管纵情饮去,饮的品种多了,也就时不时能读出它们些许故事。只是一直未能如愿,后来能与它近距离接触,并且能一饱口福,那还得从来竹园乡参加工作说起。

注定相约于此

竹园乡,是一个彝族苗族聚居的乡镇。刚参加工作时,那时整体来说条件还是相对落后,但这里民族的热情和他们的善良纯朴,是发达地区少有的。有一天,当地的同事说带我去海马宫走走,得知正是产茶那里时,我欣喜若狂,便爽快答应了,下午放学,两人就结伴出发了。

从竹园乡街上往海马宫走,开始一路爬坡,四处崇山峻岭,山峰巍峨挺拔,波澜起伏。据说海马宫村在一个叫老鹰岩的山下,光听名字就让人好奇,公路自然就成了山间的一条纽带,崎岖蜿蜒,但幸好一路都是水泥路,行驶也较为便利,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又是一路的下坡,车子行驶在绿林之间,伴着微风阵阵,听着松涛澜澜,如此美景,着实令人惬意!等车行驶到那四面环山的寨子时,就到了海马宫村了!这里的房屋,有平房,有砖墙青瓦房,还有古老的木板房。路上的行人三三两两,有的穿着苗家的传统服饰,当然,也少不了打扮潮流的年轻人。车驶进一个大院,跟着同事到了他的朋友家,那朋友看见我们到了,赶紧笑脸相迎,黝黑的脸上露着两排大白牙,一股热情顿时扑面而来,给我留下影响最深的是吃饭时候。走进苗家,酒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向来不胜酒力,最后想出一个妙招,以茶代酒,那憨厚的大哥劝我半天后还是爽快答应了我的请求,大碗的菜上来了,大碗的肉上来了,连盛饭都是大碗,点滴中,感受到的是满满的豪迈!

听那朋友说,他们这里家家户户都有茶,男女老少都爱喝茶。只见那大哥从冰箱里拿出一袋用尼龙袋密封的茶叶,烧好从山里取来的山泉水,往茶杯里一倒“吱……”那清脆的声音伴着热水,缓缓入耳。茶叶那毛茸茸的身上沾着些许水珠,泛着些许白,竖直的在茶杯里站着,茶叶如同花蕊般在热气腾腾里吐露着淡淡芳香。那种沁人心脾的感觉,每每回忆,总是欣喜万分,无法言表。顿时想起文人墨客所言:水是茶的知音,茶是水的情人,茶一生为水而绽放,水一生因茶而芳香。不管是香气入鼻,还是茶如口,里面都有茶与水之间的故事。但在品茶之士的眼中,第一道茶水不是应该倒掉吗?我心里暗自疑问,可那大哥是直接冲饮,我也当然不会拘泥。待水冲毕,自然而然忍不住要去喝上一口,结果不小心喝得大口点,烫着舌头,惹得人家哈哈大笑。原来,我已经忘记了茶是用品的。

说也奇怪,此茶果真神奇,不愧为贡茶。一饮浓,略带苦涩,二欣清香,三饮甘甜,四饮回味绵长。虽我只自我感觉品出四味,但总觉得还有一味蕴含其中。不过毕竟口拙,未能品出这五味源于何处也是情有可原。

时间悄悄流走,已经明显感觉到天气渐晚的寒意,时值深秋,月亮已经爬上了山顶。告别了好友,我们不得不带着眷恋回去。在车上,脑海里一直回想着与好友闲聊时的话语。他告诉我,茶树三月底开花,谷雨前后采摘,于是我暗下决心,来年一定要去看看茶花,看看采茶。

春日里的相知

春天,是一个处处是美的季节,万物复苏,生机昂扬。我要去赴约了,约那春日里的茶姑娘。

这次,我没有打扰我的同事,也没有惊扰我那同事的朋友,而是选择一个人去看看。因为他们太热情好客,让我已经不好意思。

还是选择了相同的出发地点,相同的路线,天气晴朗明媚,茂密的树林被各式各样的野果树的花点缀得五颜六色,我闻到了春天的气息,沿途的风景让人沉醉,但我已无暇多顾。

一进村寨,眼前一亮,处处都是漫山的茶花,有的含着苞,有的吐着蕾,有的开怀大笑,招蜂引蝶,好不热闹。这里茶花的颜色很纯洁,花瓣是白色的,花蕊是黄色的,像极了那小野菊,但又与小野菊不同。小野菊的叶,夺不了它的光芒,而这茶花,却是隐隐约约躲在了那茶叶里,恰是一位遮面含羞的姑娘,不,不是姑娘,她应该是那皇宫里的公主,高贵,婀娜,优雅!我就这样走着,一个人迷路在这含苞吐蕊的茶林,流连忘返,在茶花里徜徉,在淡淡茶香里尽情酝酿,尽管我知道,我一会还是得离开。带着不舍,继续盼望着采茶,盼望着茶花滋养过的茶叶是什么样子。

简单,是最衷情的告白

茶语人间处处是仙境春山携枝采茶

到采茶时候,田野里,山野间,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大人小孩,男女老少,头戴斗笠,身挎竹筐,顶着烈日,弯着身子,在各家的地里采茶。我也是第一次看见采茶如此艰辛,但在他们脸上确看不到半点劳累,大家在里面有说有笑。虽然我听不懂他们言语,但也跟着他们为之高兴。走着走着,路遇一老汉坐在田埂上,吧嗒吧嗒吸着旱烟,手里端着一碗从水壶里倒出来的茶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我怎能错过去讨杯茶喝,那老汉爽快答应,随即倒给了我一碗,我端着细细呡一口,那老汉忽然一顿狂笑,说,“小伙子,你喝茶太文气,喝我老汉的茶得大口大口的喝”。开始我不太理解,但细想,这饮法,倒也粗矿!于是便一饮而尽,突然顿感一阵清凉涌上心头,浑身快活,我想,也只有这海马宫的妙茶,才能有此等奥秘。

回去时,途经一户人家,只见一位阿嬷正在自家的铁锅里捣鼓着,铁锅下烧着柴火。走进一看,里面是新采的茶叶,阿嬷正在炒茶,这样的炒茶方式是我闻所未闻的。与此同时,我还特意捜寻过海马宫茶的制作工序,海马宫茶加工工艺分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再复炒、再复揉、烘干、拣剔等工序。具体做法是:杀青,在锅径35—50厘米平底新锅内进行,锅温140℃左右,投叶量700克左右。要求杀透杀匀,当叶面光泽消失,茶香透露,起锅乘热进行初揉。当芽叶成条即进行渥堆,就是将茶叶捏成小团,用干净白布包裹好,放在盆内,压紧渥堆24小时,揉捻叶在渥堆的湿热条件作用下,形成了海马官茶别具一格的品质风格。渥堆好的茶叶,再经反复二次揉捻和炒干,达到揉紧条索、蒸发水分、增进香气的目的。最后的烘干工序是在灶上进行,采用文火慢炕,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以达到香高味醇和足干的目的。足干叶经过拣剔过筛,剔除组叶杂物,筛去碎末,分级包装贮藏。

加工海马宫茶全过程历时30多小时。看起来是如此繁琐,但现场一见,完全颠覆了我脑海中“高大上”这样的俗词。当看见茶叶在里面翻滚着,茶香阵阵扑鼻而来的时候,不由得感叹这简单工艺的伟大。原来,正宗地道的海马宫茶都是这样炒来吃的,没有品茶之士的挑剔,制茶的讲究,文人墨客的赘述,也不用添加任何的东西,炒的时候用阿嬷那质朴粗糙的手轻揉成形,晾干后就可以吃了。世世代代如此,代代薪火相传!这虽与那贡茶身份极为不符,却透露出苗家人的纯朴,于致简中饱含茶之本味!

深山里的沉淀,孕育大地精华

回来的时候,站在山顶公路边上,看着那灯火稀疏的苗寨,感慨万千。

我喝过的茶中,与这海马宫茶相似的有那黔东南西江苗寨的雷公山银球茶。那茶冲泡时,宛如孔雀开屏,茶叶在水的浇灌下缓缓舒展,那样的姿态是极好的,口感也极佳。特别是在苗寨那万家灯火中细品,着实让人惬意。但海马宫这里的茶叶,它是不可能有西江苗寨那样鲜为人知的,毕竟这里不是什么旅游胜地,也没有太多的游人来了解这里。它们没有繁冗复杂的加工,没有靓丽的包装,没有人工的细心呵护,没有谁来为它们代言。它们只知道取天地之精华,自由生长,它们长在幽谷峻岭中,伴着高山云雾,饱餐风霜,远离污染,与青山绿水相伴,不与万物争鸣。低调朴实,是它们最本来的样子。它们把感恩,用自身的方式献给了这里纯朴的人们,把那一缕清香,献给了这片大地,与这里的人们彼此相守相依。

现在,我终于明白那未品出来的味道是什么了,那是荣耀背后的低头,是与这份热土的人们世世代代的相濡以沫,是一份永存人间的慷慨豁达。只可惜,我不是文人,更不是墨客,用不了华丽优美的文藻,也写不尽这茶的深度。只能在心里,慢慢品那一缕优雅,慢慢去感悟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的娟娟深情。

最后借用一句”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亦醉人”来简述内心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我也附上一句“良茶美景何处觅,且看今日海马宫。”


推荐文章:
不是所有“白茶”都是白茶
喝乌龙茶你喝对了吗?
白茶散茶、饼茶真的只是形状区别吗?
黄茶:温暖的黄温情的汤
宝洪茶历史记载?历史传说?
柠檬红茶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