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红茶是发源于江西修水的全发酵红茶,因其古称分宁、义宁,故所产红茶简称“宁红”,又因制作技艺属中国特有的工夫红茶,又称“宁红工夫”。修水宁红茶依赖优质精细的选材,科学严谨的工艺,呈现出外形条索紧结圆直,锋苗挺拔,色泽乌黑油润,内质香高持久,滋味醇厚甜和,汤色红亮,叶底红匀的形、色、味、香,其独特的兰花香、苹果香、蜜糖香为宁红茶特有的诱人芬芳;宁红茶不仅饮之高雅,经长期保存的宁红茶对于因寒冷而引起的腹泻,有很好的止泻疗效。
“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一句业界美誉,使宁红茶成为光绪至民国初年中国红茶的最高代表,俄国太子亲赐“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的横匾,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的甲级大奖章,使宁红茶成为与瓷比肩的外销佳品。美国茶叶专家威廉·乌克斯在1936年出版的《茶叶全书》中,称赞宁红色香味俱属上乘;1985年宁红特级工夫茶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最高奖,博得“礼品中之珍品”的赞誉;有中国当代茶圣之称的吴觉农先生曾题词“宁红、祁红并称世界之首”;2011年12月2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修水宁红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这里是江西省面积最大的县,是湘、鄂、赣三省九县的中心,532万亩的林地覆盖,87万纯朴居民,土壤、气候、淡水、生物,全天候的天朗气清,零污染的生态资源,它有一个隽秀雅致的名字--修水。宁红茶主产区修水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2.8%,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红壤土质肥厚,排水和透气性好,是茶叶生长的天然良境,这里是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是全国特色产茶县,也是中国名茶之乡。
130余公里的中国最美河流--修河,在这里潺缓徜徉,雨中的修河凄婉迷离,宛如仙境,修水县就是因为它而得名;在商朝时,修水就被封为艾侯国,元代称为宁州,所以这里生产的红茶被称为宁红茶;1912年改名义宁县,1914年改名为修水县,沿袭至今。修水县有一个村子叫宁红村,就是百年宁红的原产地;宁红茶约起源于1785年的乾隆年间,名扬于道光初年,鼎盛于光绪年间,它早于祁门红茶90年,早于立顿红茶105年,早于滇红150年,堪称中国红茶的技艺传导者。现存漫江,建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的福济季古茶亭见证了宁红茶的源远流长。
宁红制作技艺十分严谨,分为初制和精制两个流程。初制又分为萎调、揉捻、发酵、烘干四道工序:萎调是将鲜叶摊晾在通风处或30-32度阳光下,使其蒸发水分,叶梗柔软;揉捻是将茶叶揉成条状,并适度的揉出茶汁,使其茶叶细胞遭到破坏从而促使酶的氧化,便于发酵;发酵是将经过揉捻的叶子放置竹篓中,上盖湿布,放在适度温度日光下,或适度温度和湿度且通风的室内,进一步增强酶的活性,促使茶黄素、茶红素达到最佳比例即可制成毛茶湿坯;烘干是将湿坯置于炭火烧透的烘笼顶上,掌握温度,经三次烘焙即成毛茶,毛茶还需精制,经筛分、拣剔、复火、官堆等工序。
由于机制茶的生产普及,目前熟悉传统技艺的人已寥寥无几,为此当地非遗保护部门对宁红茶的制作技艺、历史文化以及与之依存的习俗生存状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为传承和发展宁红茶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1891年(光绪17年),罗坤华做了一百箱宁红茶到汉口去销售,当时碰巧俄国太子到汉口历游,看到罗坤华的茶叶无论是色、香、味、形都很好,喝过之后大加赞赏,并送了横匾给他,这使得罗坤华的名声大噪,被称为“茶工祖师”,也有人称他为“茶大王”,宁红茶也因此迎来了鼎盛时期。光绪三十年(1904年),宁红茶输出达30万担,占江西省出口茶叶80%以上,时被列为贡茶,畅销英俄各国。
两百多年来,不仅其精湛的技艺代代相传,茶商诚信经营,热心公益,仗义疏财,以德为范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代,罗坤华“积财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不如积德遗子孙,使子孙受福”的格言,现仍在罗氏家族中传颂;民间也因爱茶乐茶,而形成了如待客茶、相亲茶等独特的茶俗礼仪。
推荐文章:
白茶散茶、饼茶真的只是形状区别吗?
黄茶:温暖的黄温情的汤
不是所有“白茶”都是白茶
喝乌龙茶你喝对了吗?
宝洪茶历史记载?历史传说?
柠檬红茶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