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茶黄山毛峰属于烘青绿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因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产地系属黄山源的小源,又邻近黄山而得名。产于安徽省黄山(徽州)一带,原产于徽州漕溪(富溪)。于1875年由安徽漕溪茶商谢正安所创制,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每年清明谷雨,选摘黄山种、黄山大叶种鲜嫩芽叶,经杀青、揉捻、烘焙制作而成。外形匀整且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色为象牙,鱼叶金黄,冲泡后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滋味甘醇,香气如兰,韵味深长,叶底嫩黄肥壮,匀亮成朵。黄山毛峰的品质特点可用“香高、味醇、汤清、色润”八个字概括。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我国东部的最高山峰,堪称天下第一奇山。黄山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是降水量较多的地区,年降水量达2400毫米。雨量充沛,气候湿润,给植物生长带来极为有利的条件。景区内分布有1450种植物,被誉为我国南方的天然植物园。茶对黄山是情有独钟,黄山山地,名茶荟萃,除了有黄山毛峰,还有祁门红茶、太平猴魁、老竹大方、休宁松萝、紫霞贡茶、涌溪火青、黄山绿牡丹等名优茶。为安徽省名优茶品目和生产数量最集中的产区,有“黄山山脉名茶带”之美誉。
明清时代,黄山隶属徽州府,一府六县的徽州土壤上诞生的文化和商人对近代中国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这是民间对徽州地理的形象描述。徽州境内群峰参天,岭谷交错,波流清沏,溪水回环,在徽州这样独特的生态系统中,无论房前屋后还是云雾山间,随处可见的是片片的茶园。黄山茶在四百多年前就相当著名,据徽州府志记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黄山志里也有这样的描述“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茶”。而这个黄山云雾茶就是黄山毛峰的祖宗。
徽州名茶众多,历史悠久,但是作为后起之秀的黄山毛峰为何能一跃成为徽州茶叶家族中的翘楚呢?据歙县志记载,创制毛峰并为它命名的人是清朝光绪年间的歙县人谢正安。谢正安字静和,1838年出生在歙县(今徽州区)漕溪的一个茶叶世家,从呱呱坠地到青葱少年,在家乡的茶园里,谢正安身临其境,耳濡目染,对茶叶的采摘、辨别、炒制烂熟于胸。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人自古就有行商的传统,虽然谢家在当地也算是小康水平,但是他的长辈依然按照祖制命他外出行商。
十八岁那年,谢正安挥泪出门,走出了这片郁郁的大山,凭着徽州人的吃苦和聪明在外经商十几年,谢正安已经是一个小有所成的商人。然而他怎么也没想到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广西,一场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让他祖上家业荡尽。咸丰中叶,太平天国进军徽州,战火四起,在铁蹄与鸟铳大刀的铮铮碰撞声中,谢家几辈人的资产毁于一旦。问讯赶回家中的谢正安看到的是满目疮痍,谢正安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无奈之下,他只好带着妻子回到老家漕溪,带领家人开垦茶园度日,战场很快转移到其它地界,消失了刀兵的皖南恢复了宁静,虽然战争摧毁了家园,但它无法将满山青翠的茶园斩草除根,顶着露珠的鲜嫩茶树叶子重新燃起了谢正安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徽商的血液里流淌着永不服输的元素,谢正安在稳定了家庭生活之后,开始重操旧业,继续他的茶叶生意,每年的春季,他在漕溪收购春茶,炒制加工后带到皖东的运漕、柘皋等地设店销售,不久又在屯溪、歙县等地开办茶行和茶厂,并把茶行业务扩展到上海、东北营口等地。19世纪60年代末期,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大清国的对外贸易翻开了新的篇章。在19世纪中叶的中国经济地图中,新兴开埠的上海也逐步取代广州成为清政府茶叶外销的第一大口岸。谢正安嗅到了这新兴商机的气息,他的叔叔谢光荪在江苏靖江县做一个小官,承托这层关系,他又将茶叶从长江水路运到靖江,再到上海闯市场,与洋庄做贸易。
华洋杂处的上海茶庄林立,西湖龙井、庐山云雾、云南普洱这些历史名茶争相早早入市,它们以外形优美、香味清醇为达官贵人和国内外茶商所青睐,并已经在大上海稳占江山。当时输入上海市场徽茶大宗是炒青的屯绿,既没有统一的牌号,而且质量参差不齐,很显然,简单加工的徽州茶无法吸引上海滩茶叶买办和大班们挑剔的目光。谢正安第一次尝到了国际竞争的滋味,在黄山里围着炒锅和茶树转的茶工们一样想象不出千辛万苦到达上海的茶叶担子怎样才能提高附加值,他们每个人整个早晨才能采摘不到两斤的鲜茶叶子,徽州茶在追逐这项交易时输掉了第一个回合。谢正安在家乡的茶园里思考这满山鲜嫩的叶芽如何能成为一种上海市场看好的茶叶,与众多名茶一见高下呢?
这一年,谢正安三十八岁,他决定着手创制新茶。好茶源于好原料,为了研制新茶,谢正安带领家人在黄山诸峰附近的漕溪充头源垦植了一片良种茶园,这里山高林密、土壤肥沃、日光漫射、气温清凉、终年云雾缭绕,遍地幽兰丛生,所产茶叶具有极佳的天然品质。
茶不待人,为采制好的茶叶,谢正安每到清明边谷雨前就带人上山精选采摘初展肥壮的嫩芽,并在采摘之后再次进行筛选分拣。有了好原料,下一步就是在工艺上提高,在传统制茶的基础上,谢正安自己动手改进工艺,炒制茶叶最重要的是对于火候的把握,谢正安将火温控制在既不烫手又能炒熟的范围内,在杀青的时候他手法连贯一气呵成,尽量将叶子全部提起快速翻拌,均匀抖开,这么做能使茶叶炒匀炒透,当锅内嫩叶变软,稍有粘性,叶面失去光泽呈暗绿色时,就要出锅进行下一步“揉捻”。
谢正安的老宅透风阴凉,是揉捻茶叶的好地方,在一块带有竖槽的青石板上,谢正安将茶叶均匀摊铺用手轻轻揉捻,这是个十分精细的动作,既不能将茶叶碾碎,又要保存芽尖上的白毫,揉捻过之后,先进行第一道烘制,然后再盖上圆簸进行第二次烘制,使茶叶彻底收干水分,浓缩原叶的鲜香,这是谢正安独特的手法“�蓝一罩”,事实上,这个过程叫复烘。别具风格的新茶问世了,它的外形似雀舌、均齐壮实、白毫披身、芽尖锋芒、色为象牙、鱼叶金黄。谢正安就以漕溪所在地黄山源给它取名“黄山毛峰”。
一八七五年开春,谢正安正式成立“谢裕大茶行”,取名谢裕大是因为“谢”为本姓,“裕”是谢正安四个儿子名字中间的共用字,“大”则寄托了壮大家声、壮大事业的愿望。并同时将黄山毛峰推向市场,首批黄山毛峰运往上海,立刻得到了不俗的响应,购者无数,成为沪上名流饮用和馈赠的珍品,英俄等国茶商业纷纷订货,黄山毛峰不仅迅速名扬上海,也为茶庄屯绿外销打通渠道。
成为一代徽州大茶商的谢正安在家乡修水利,建宗祠,筑堤防洪,保境安民,铺路修桥,造福桑梓,改河道,建埠头,营建扩大了半个漕溪村,赢得了里人赞誉。光绪年间,谢正安被清廷诰封奉政大夫和诰封朝议大夫,成为黄山大小两源唯一的红顶商人。洋务派领袖两江总督张之洞也因黄山毛峰与谢正安结缘,张之洞亲自为谢裕大茶行撰写了一副对联:诚招天下客,誉满谢公楼。这副对联鲜明地揭示了谢正安“诚信”的经营理念,正是在这样经营理念的指导下,谢裕大茶行生意日渐红火,在中国茶业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现在上海市徐汇区的漕溪路,正是当年谢裕大茶行所在地,成为那辉煌一页的见证。
清宣统二年(1910年)七月,一代茶商谢正安病逝。谢正安去世后,四个儿子共继父业,统一经营茶叶直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其时正值中国时局多变,国内军阀混战,战祸连年,国际上英、俄等国抵制华茶出口,此时的华茶出口贸易开始走下坡路。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国内局势持续动荡,四子当中有人沾染不良烟习,加上经营不善,黄山毛峰的声誉渐衰,产量渐少,谢裕大茶行从此走向衰败。一个茶商的去世,一个茶行的衰败,都有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黄山毛峰的诞生,在中国茶叶发展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黄山毛峰经过近百年的沉寂,由谢正安的第五代孙谢一平重新捡起了祖上的匾额,恢复了谢裕大的字号,办起了徽州地区最大的茶叶加工厂,继承先辈的传统做法工艺,又融合现代科技加以创新,推出了漕溪牌黄山毛峰。
推荐文章:
白茶散茶、饼茶真的只是形状区别吗?
喝乌龙茶你喝对了吗?
不是所有“白茶”都是白茶
黄茶:温暖的黄温情的汤
柠檬红茶的制作
宝洪茶历史记载?历史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