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瓷简介
黑瓷为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我国商周时期就已出现黑瓷。东汉时期,浙江上虞窑烧制的黑瓷,施釉厚而均匀。东晋德清窑的黑瓷,以浙江德清窑所产黑釉为代表,釉厚如堆脂,色黑如漆。至宋代,黑瓷品种大量出现,
河北定窑生产的黑瓷,胎骨洁白而釉色乌黑发亮;福建建窑烧制的黑瓷,因含铁量较重和烧窑时保温时间较长,所以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铁结晶,形成了免毫纹、油滴纹、曜变等黑色结晶釉,颇为珍贵。江西吉州窑的玳瑁斑、木叶纹、剪纸贴花黑瓷以及河南、山西等地瓷窑生产的黑瓷,也很有特色。元、明、清时期,黑瓷乃是民间常用器皿常见的釉色之一。
黑瓷产地
黑瓷产生在南方,但是在以后的历史中,生产黑瓷的中心却在北方,宋代福建建窑和江西吉州窑黑瓷尽管也较著名,但是看不出与早期德清黑瓷之间有传承关系,据认为这两个南方黑瓷厂的一度兴盛有其特殊的历史与人文背景。南北方不同的黑瓷风格更是大相径庭。纵观整个黑瓷的产生发展,不同地域的黑瓷是各自独立产生,后来又慢慢互相影响。根据记载的考古资料,山西黑瓷在唐代肯定已经出现,并且具有了相当的规模,烧制黑瓷的窑址起码有浑源窑、平定窑、河津窑、乡宁窑、交城窑、介休窑、太原窑。比唐代略早的隋代山西有无黑瓷生产,可考的隋代墓葬中不见黑瓷,仅见青瓷,所以隋代山西有无黑瓷生产尚不能肯定。
唐代黑瓷
唐代黑釉瓷器的装饰方法不很丰富,资料中可以找到的黑白双色装饰的器物,以里白外黑的碗,黑釉白边的罐比较常见,还有黑釉瓷塑动物。唐代浑源窑遗址发掘出了黑瓷与素烧的动物瓷胎,在交城窑遗址中发掘出了黑釉小动物瓷塑像。唐代山西黑瓷中比较有特色的是交城窑的花釉瓷器,也有人叫唐钧,它以黑褐釉为地,釉上随意洒点月白色彩斑,如云霞,似岩浆,潇洒自如,器型有拍鼓和瓷罐,可惜未见有完整器物。同时只有河南鲁山窑生产类似器物。唐代黑釉瓷器釉面乳浊感强,发色偏灰暗,或偏褐色,或偏黄绿,不及宋金时候的黑釉釉面玻化程度高,玻璃质感强。
黑瓷文明与建盏
从迄今考古资料证实,发现最早的黑釉瓷是出土于安徽亳县的“建宁三年”(170年)东汉墓中。这与浙江出土的东汉“延熹七年”(164年)墓中的青瓷四系罐要略晚一些。这种瓷器的特点,还是相当粗糙,器形也简单,基本上还是原始瓷器的阶段。但毫无疑问,黑瓷和青瓷的贡献同样重要,是它们共同掀开了中国早期瓷器的帷幕。
黑瓷的成熟期应在两晋时期,在浙江杭州北面的德清窑,出土了成熟的黑瓷,胎呈红、紫或褐色,釉层厚实滋润如玉,且色泽黑亮如漆,闪闪发亮。造型主要以壶为主,如鸡首壶、四系壶等,与当时的青瓷名品“越瓷”造型基本相同。
当南方德清窑黑瓷处在兴盛时期,北方也开始了黑釉瓷器的生产。至迟在东魏时期,北方的黑釉瓷器已经成熟。1975年,在河北赞皇县东魏李希宗的墓里出土了黑釉瓷片。后来,又在河北平山县北齐崔昂墓中出土了一件黑釉瓷四系罐,造型呈倒立的梨子,与南方的四系罐有明显的不同,应是北方烧制的产品。
唐代瓷器的“南青北白”托起了中国瓷业的第一个高峰。作为单色釉瓷器的黑瓷,便显得很珍贵了。唐代的黑瓷主要分布在安徽、河南、陕西等地。在安徽的萧县白土窑出土了少量的黑釉瓷。在陕西铜川的黄堡镇出土了黑瓷塔式罐。在河南的贡县、鹤壁、密县、郏县和安阳等地都出土了黑釉瓷器。在山东淄博也发现了黑釉瓷器。很显然,这些黑瓷未能挤进当时瓷器的主流。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唐代“饮茶”文化的审美观。茶圣陆羽的“青则宜茶”将越窑青瓷的地位提到了最高。黑瓷,古穆、庄严、沉寂,决定了它的实用和审美局限。
1974年在浙江宁波余姚江唐代港口发现了一条沉船,船上有越窑瓷器和少量的黑釉瓷器,显然,这些黑瓷是供出口用。但在国外的瓷器出土中很少见到唐代黑瓷。
如果说唐代以前的黑釉瓷器是以纯黑的形式出现,那么宋代以后的黑釉瓷器则黑出了文化和美学。宋代黑瓷的主要窑口有:定窑、耀州窑、吉州窑和建窑等。定窑是以白瓷擅名的窑口,但定窑的黑瓷也可与白瓷媲美。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是这样评价定窑黑瓷:“有紫定色紫、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价高于白定。” 清高宗也提到定黑瓷:“空传紫色及黑色,那辨宣和与政和。”而耀州黑瓷则是在唐代陕西铜川窑黑瓷基础上发展的,而宋代耀州窑的中心正是陕西铜川。宋代耀州黑瓷,史料少有记载,大多是对耀州窑青瓷和白瓷的赞誉,出土也少见。
吉州窑和建窑是都是宋代名窑,以釉色变幻无穷和独特的装饰著称。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县的永和镇,其烧造的历史,根据考古证实和史料记载,始于唐代晚期,终于明代晚期。建窑位于福建建阳县吉水镇,其创始的年代也在晚唐时期。
建窑的兴盛时期也在两宋,元末才走向衰落。清代兰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说:“建窑入元尤盛”。建窑的黑釉瓷器品种主要有:纯黑色釉、兔毫釉(金兔毫、银兔毫、黄兔毫、蓝兔毫)、鹧鸪斑、油滴釉、曜变釉等。这些黑釉瓷均以盏盛名于世,这主要受到宋代斗茶之风盛行的影响。而吉州窑著名的黑釉瓷器品种有:木叶纹、兔毫釉、玳瑁釉、油滴釉、鹧鸪斑、黑釉彩绘、剪纸漏花、黑釉剔花、黑釉印花、素黑釉等。
宋代与唐代茶文化美学内涵的最大不同在于唐代“青则宜茶”,而宋代则是“茶白宜黑”(宋代罗大经写到宋代点茶之白:“松风桧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供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宋况穆在《方舆胜览》中也说:“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 宋代书法家蔡襄也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北宋以宋徽宗赵佶为首的君臣斗茶之风,不仅波及群臣,也兼涉文人逸士。
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宋代唐庚在《斗茶记》中也说:“政和三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而在宋代的斗茶场上,吉州窑和建窑茶盏是最为受宠的茶具。从当时的诗文评价中可以看出来。宋人陶谷在《清异录》中说:“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因展蜀画鹧鸪于书馆”。黄庭坚也写到:“建安瓷碗鹧鸪斑”。蔡襄在《茶录》中有“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之句。苏东坡《送南屏禅师》说:“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
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宣和遗事》中记载:“宋徽宗政和二年(1120)……又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僧洪有“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之句。杨万里在《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中也写到“鹰爪新茶蟹眼汤,松凤鸣雪兔毫霜”;陈蹇叔在《郎中出闽漕别送新茶》中有“鹧斑碗面云荥宇,兔毫瓯心雪作泓”;黄山谷有“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和“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宋代徐竞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写到宋代茶文化对高丽的影响,其中就提到“金花乌盏”,很可能就是吉州窑的黑釉玳瑁盏。
从上面的诗文评价中,我们也许很难区分建窑和吉州窑的区别。因为这些黑釉名品在建窑和吉州窑中都能找到。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这些评价多是针对建窑。其一,建窑的这些名品出现时间较之吉州窑要早。考古发现建窑兔毫盏最早的年份在“北宋太宗”时期,即宋初。而吉州窑的大多在南宋时期。其二,建窑在徽宗时期,已经作为供品御用,并且,北宋朝廷还在建州北苑设置了全国第一家御用茶园,蔡襄等人也曾监造贡茶。因此有宋徽宗的“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另外,在建窑的很多产品上刻有“供御”、“进盏”等字样。
两宋时期,黑瓷的文化和美学内涵大多是通过茶文化体现出来的,随着宋徽宗等人的远去和斗茶文化的衰落,黑釉盏类的黑瓷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相反,茶文化在日本得到了弘扬和发展,日本人将这种黑色的茶盏称为“天目”。 时至今日,天目也成为了国际上对黑釉瓷的代名词。
元明清时期,中国瓷业的中心转移到了景德镇,黑瓷被淹没在两种视像的海洋里,一是素雅沉静的青花,一是五色斑斓的彩瓷,黑瓷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只偶尔在元代的草原和康熙的宫廷里能见到一些。
推荐文章:
恋恋奶茶小铺配方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黑茶的功效与作用
经期可以喝茶吗
玫瑰花茶的泡法
玫瑰花茶一次泡几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