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馆(自适应手机端)

郑和和哥伦布的影响

小茶馆 0
  一,探寻郑和之路:郑和下西洋影响海外饮茶风俗
  郑和七次下西洋所到之处,加强了中国和各国之间的往来,发展了包括茶叶在内的中国大批货物和各国货物之间的交换,扩大了中国茶叶的输出量和茶种外传的地域范围。
  在福建举办的“郑和下西洋与华人华侨论坛”的海外学者认为,“茶文化”也是随郑和七次下西洋由中国传到海外去的,对东南亚和东非的饮茶风俗起了推动作用。

  海外学者考证,在明朝以前的古籍资料中,很少发现记载中国茶叶出口的。而明朝以后的文字资料,才不断地出现,并影响了海外的茶风,海外有关亚非各国饮茶的风尚习俗时有记叙,以后也逐渐有了种茶制茶的行业。

  有关专家还认为,英语“茶”的单词,写成“Tea”,就是根据中国福建方言“茶”字的读音译过去的。郑和船队有不少福建人,而福建人自古以来就有饮茶、品茶的习惯。有些福建人后来就留在东南亚没有回来,成为明朝以后的一代福建华侨。就是这些福建华侨跟随郑和下西洋,把中国饮茶的习惯和种茶、制茶的技术带到东南亚各国去,尤其是福建人爱泡“功夫茶”,习惯喝早晚茶,善于“茶道”,把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到海外,至今影响着海外的茶风。

  在世界最大的漳州天福茶文化博物院的明代展厅里,记者看到郑和下西洋期间有关茶叶发展的记载:明朝朱元璋历行“茶马政策”,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一)下诏“废团茶,兴叶茶”,促进了炒青绿茶的发展。随后的郑和下西洋,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带到了海外各国,尤其是是中国的茶风,明成祖时期中国的茶风很盛,散茶的兴起成为中国茶叶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

  国际茶文化交流会会长李素贞介绍说,明代改团饼煎煮之法为散茶冲泡品饮,更崇尚自然之美,茶文化到了极致。强调注重茗茶、茶器、水品、环境、礼仪、人品等,连品饮的人数也非常的讲究,更主张保持茶叶的本色、真味、顺其自然之性。文人雅士领导茶文化新潮流,喜会于泉石之间,处于松竹之下,对浩月清风,坐明窗独饮。

  李素贞还告诉记者一个有趣的现象,郑和下西洋所到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等亚非国家,目前都是茶叶销售量最大,也是茶文化最普及的地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华侨出资三千万人民币,在马六甲郑和官仓遗址建一个郑和文化馆,在古老的中国馆里就开设了茶馆。

  二,郑和影响印尼巴里岛民族风俗
  南方网讯 “探寻郑和之路”记者来到印尼巴厘岛民族村,这里有着浓浓的印尼民族风情,同时也留下了郑和下西洋的深深印记。陪同记者采访的当地华侨说,巴厘岛民族村的形成受到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在方圆五百平方公里的巴厘岛民族村,记者看到除了用印尼文书写的标牌和当地独有的风情外,古色古香的民宅,街上开的石雕、木雕、家具、瓷器、织衣、工艺品、绘画等店铺,与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古城苏州和太仓极为相似。

  巴厘岛民族村几乎都是中国明代的佛教建筑风格,庙宇、房子都有雕梁。民族村的人士称,郑和七下西洋把中国的佛教建筑艺术传播到印尼,不仅印尼三宝垄的民宅有不少是中国明式风格的,在巴厘岛也同样。郑和下西洋把中国的“建筑文化”、“陶瓷文化”、“丝绸文化”广泛地传播到亚非各国,六百年来影响了多少代巴厘岛人。

  在蜡染村,记者看到穿着蓝印花布的印尼人在迎接海外游客,与苏州角直古镇的水乡服饰如出一辙;一台台老式的纺纱机前,印尼姑娘正在织布。蜡染村的布商说,郑和下西洋给我们带来了中国的丝绸,同时还教会了我们纺织印染。

  在巴厘岛第二大根雕馆,许多艺术品与中国文化有关。据根雕馆工作人员介绍,如来佛、观世音等佛教根雕,都是当年郑和把佛教文化带到印尼的结晶,还有苏州的花窗、檀香木、用中国古铜钱做成的佛像、青蛙身上雕的中国古铜钱,以及“年年有鱼”等工艺品,在这里都能看到。

  据介绍,在巴厘岛民族村的石雕馆、藤编作坊,工匠们雕刻和编制的技术也是郑和下西洋时传授来的。在家具作坊,木工们打造的家具都是明式的,主要出口日本和台湾。

  中国的金银饰品,随着郑和下西洋馈赠各国君主,银饰工艺品也流传到了印尼民间。在巴厘岛民俗村的银饰博览馆,记者看到中国的龙、苏扇和各种中国文化特色的银饰品琳琅满目,尤其令人注目的是用银制成的郑和下西洋宝船,制作十分精美。

  银店老板说,郑和下西洋开通海上贸易,给我们巴厘岛带来了繁荣,同时也使我们学会了中国制银的精湛工艺,我们制作郑和银宝船,是为了纪念郑和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三,郑和在海外华人社会中的影响
  郑和对南洋华侨社会的最重要影响是促进了中国与南洋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为华侨移居南洋和进行经济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南洋诸地与我国疆海相连,人民的往来自古就十分频繁,当然并不自郑和始。曾多次跟随郑和远航的费信,在《星槎胜览》中写道,他们的船队在马六甲看到当地居民“男女椎髻,身肤黑漆,间有白者,唐人种也。”清楚地说明了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南洋群岛已有华侨移居繁衍。但彼时的华侨无论在移民人数、分布范围以及活动规模上,都还是有限的。永乐三年(1405年)后,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浩浩荡荡,七下西洋。据费信《星槎胜览》和清佚名《明史稿·郑和传》云,郑和船队“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德化而柔远人”,“所至颁中华正朔.宣扬文教,俾天子声灵,旁连于无外”,至使“天书到处多欢声,蛮魁酋长争相迎”,“海外诸邦,益服中国威德”。在南洋诸国中树立了中国的威望。郑和之后,南洋各国普遍益加欢迎中国人前往贸易和侨居,甚至“商舶将返,辄留数人为质,冀其再来”。(《明史》卷325)这就为中国人民开发南洋,创造了空前有利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推动了华侨向南洋迁移。15世纪至17世纪的200年中,移居南洋的华侨剧增,其人数之多,分布范围之广,对开发南洋所起作用之巨大,都是历代所不能比拟的。清徐继畲说:“中国之南洋,万岛环列,星罗棋布……明初,遣太监郑和等航海招致之,来者益众……而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若鹜,或竟有买田娶妇,留而不归者。如吕宋、噶罗巴诸岛,闽广流寓,殆不下数十万人。”(《瀛环志略》)美国学者奚尔恩在《远东吏》中也说:“十三世纪以前,中国人民侨居马来西亚者甚鲜。此后则移居其地者,增加极为迅速。”无怪乎有人评价说:“西洋之迹,著自郑和。”(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自序》)明代以后,华侨不断大量地移居南洋,形成势力雄厚的华侨社会,甚至出现过若干由侨民建立的政权,产生了不少华侨领袖人物,有的华侨领袖还成为所在国的国王,带领华侨开发南洋,为促进南洋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这都与郑和的影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 ^$ N v2 X; ?. n1 S
  ; U) q- j0 ?8 L0 y# W 二
  ; e& h0 t% m7 N# b( 4 y9 y% d h8 ( ^3 }6 w" }3 R6 E# X0 J5 P
  郑和对南洋华侨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显示了祖国的强大威力,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华侨的被凌辱地位。南宋灭亡后,华夏沦于异族,很多南宋遗臣及东南沿海人民,因反抗元朝的残暴统治失败,不得不逃亡南洋。流落异邦的亡国遗黎,没有祖国的保护,备受所在地统治者的凌辱屠戮,在无依无靠的境遇中苦苦挣扎。郑和虽是和平使者,但也肩负“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的使命,他统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载着二万七八千人的精锐部队,“将命绝域,三擒贼魁,威震海外,自是诸番益钦其威信,凡所号令,罔敢不服从。(王鸿绪:《明史藁·郑和传》)结束了南洋地区诸小国喜争好斗,纠纷不断,动乱不安的局面,“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从而在海外显示了华侨祖国的强大威力,在一定时期内使华侨的地位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因此,南洋华侨对郑和抱着深深的和虔诚的崇敬之情,将他视为强大的靠山,伟大祖国的象征和异国华侨特有的保护神。他们怀念郑和,敬仰郑和,传颂郑和,神化郑和,希望在生存条件极其艰难的天涯海角遇到危险时得到郑和的保护。南洋华侨对郑和的这种深厚感情,实际上是他们对祖国的深情和希望的反映。, K& e! ] L% e* ?* v6 b4 M
  ( f5 t3 M- m: _. h7 y" h; i
  三5 q" I1 T2 n0 C) I

  D- X: " B3 ?8 V. P- _ 郑和停止下西洋后,在南洋各处留下了许多遗址和遗迹。南洋华侨为了纪念郑和,便在他所到过的地方和建筑物上,加上“三宝”的名字。例如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山,山上有三宝井,井旁建有三宝亭。印度尼西亚有名城三宝垄,附近有三宝港和三宝洞、三宝墩,泰国境内也有三宝港;三宝塔。而且南洋诸国华侨为了纪念郑和,普遍都兴建弘敞的寺庙供人参谒奉祀。如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吉隆坡、怡保,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邦加岛、爪哇岛,菲律宾的苏禄群岛,泰国的首都曼谷,旧都大城,以及柬埔寨、文莱等国境内,都兴建有三宝庙、三宝宫、三宝禅寺、三宝塔,即令是郑和并未到过的新加坡也不例外。这些山水、建筑和寺庙,保存着与郑和及其船队有关的遗迹、遗物和传说,均由寓居当地的华侨出资出力,按中国的风格式样兴建,并由华侨派员管理。数百年来循例进香,前来朝拜祈祷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在南洋社会中有着巨大的影响。有趣的是,郑和虽是一位宦官,但新加坡的郑和庙中的郑和却配有一位夫人,而马六甲三宝亭中的郑和亦成了“雪髯童颜”之貌。可见南洋在崇敬郑和,将其神圣化时,仍对“三保大人”抱有极深的亲切感和人情味。
  0 S0 Y5 O: _) L 在南洋,有关郑和的遗迹最多的地方是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城,这里曾隶属当年的满剌加王国,郑和曾把它当作船队的重要的中转基地,在此筑城掘井,建立囤积商品、货物和钱粮的仓库。如今,大部分址迹已不复存在,但古井、城堡和庙宇尚存,城楼雉堞,庙柱瓦墙,皆中国式样,山丘也成了马六甲华人的公共墓地。但在南洋,有关郑和的遗迹最著称的地方,却是印度尼西亚的名城三宝垄。三宝垄是中爪哇省的省会,印尼第三大港,以造船、纺织、手工业、糖业、渔业著名,也是著名的崇拜三宝公的中心。据说,这地方便是因为郑和船队曾在此登陆、停泊并逗留而得名的。三宝垄是地道的中国名字,三宝指郑和,垄即山地、坟场。该市西北郊约5公里的望安山麓狮头山上,有闻名古迹三宝洞。当地人传说郑和下西洋途经爪哇时,副使王景弘病重,船队被迫停泊于此。郑和率众登陆,发现此山洞,遂留下十名随从,一些给养药品和一条船,将副使安置于洞内疗养。王景弘病愈后,并没有驾船追随郑和,而是率众垦殖建房,并许部下与当地女子结婚,入丁渐繁,终成市镇。洞前有三宝庙,为中国式的三座殿宇,中殿供郑和塑像,左殿供一大铁锚,右殿是王景弘及其随从的墓。洞旁还有三宝井。三宝庙香火极盛,前来祀奉参拜者数百年来从未衰竭,已使该处成为一游览胜地。中国农历的六月三十日,传说是郑和在此登陆之日。每年是日,当地华人必组织盛大的庆祝纪念大会,抬着郑和神主上街游行,以示郑和重游故地。届时前来朝拜者常达数万人,人山人海,争相簇拥,加上舞龙、弄狮、演戏等活动,全城锣鼓喧天、爆竹齐鸣、旌旗招展、热闹非凡。观此场面之人,无不为郑和对南洋影响之巨大而惊讶感动。
  % T; x6 q$ l4 i6 e: O) |* O' d; i4 H o& D, P3 D' ?% a
  四
  0 o7 i* n; G- D) D7 k% V: e; V0 n: K1 @) z( }
  郑和下西洋,是一次举世无双、震惊世界的伟大的历史壮举。在15世纪上半叶,代表着强大的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郑和船队,以和平外交为宗旨,以强大实力作后盾,以繁荣的经济作保证,七次驰骋于波涛万顷之间,称雄于南洋、印度洋、红海、东非等区域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船舶数量之多,船只吨位之大,航海人员之众,组织配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在当时都是环球无与伦比的。郑和的船队为中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大大振奋了飘泊异国、寄人篙下的海外华侨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郑和去世后,下西洋的活动停止了,但郑和及船队的业绩,仍在南洋中不胫而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井以传说的方式保存和流传下来。正如许云樵在《三宝公在南洋的传说》中所说的:“华侨的信仰三宝公,的确较国内吃食店之敬关公,读书人的尊孔子,尤为热烈。他的地位,简直可以和基督教的耶稣,回教的谟罕默德相当,几成为一个宗教主了;所以在传说中,他是法力无边,万物听命的。”杨文瑛《逞罗杂记》也记载曰,南洋华侨“皆极崇拜”郑和,“大抵凡事物之不明事理者,不曰三保公所教,则称三保公所为。敬信之深,于此可见矣。此种信心,牢不可破。甚有谓三保公圣口者,好害凭其所言。”连外国学者也注意到郑和在南洋的影响:“三宝公显然是一个有魅力的名字。传说当其(中)国人在异地旅途中遭受危险时,他曾加以救援。”(布赛尔:《东南亚的中国人·总论》) 。( Z N0 v; o" T6 Q. m
  南洋诸国中关于郑和的传说很多,涉及到生活、风俗、习惯、神话等各个方面,均表现了华人对郑和的高度敬崇。在生活上,最流行的是关于水浴、牛尿涂身能治病的传说,盛行于泰国、新加坡、印尼等地。当地老华侨曰:“华人淋水,乃三保公所教,必遵守勿违。”如今医术虽已发达昌明,但仍有许多人坚信不疑,奉之极端,达到了不近人情,令人发噱的地步。如今,在马六甲海峡一带有一种用木头、竹竿架设的房屋,相传也是郑和教授的建筑方法。甚至于连广东、福建、海南各籍华侨在南洋谋生职业的不同,也被说成是因郑和当年指点生财之道有异之缘故。在风俗习惯上,流传最广的是关于禁食节、烧稻草作肥料、火葬的风俗,相传都是郑和所教。南洋华侨泛海者中还流传着一种汲天方井水藏于船边的风俗,据说也是郑和下西洋时所传。船在航海中倘遇飓风,即以此水洒之,风浪顿息。在泰国、印尼爪哇、苏拉威西岛的华人中,流行着一种出门佩带一柄小型薄叶利刀的习惯,相传也是当年郑和教他们用以防身的。在南洋所流行的有关郑和的形形色色的传说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神话传说,如关于三指鱼的传说、暹罗北大年卧佛的传说、豆芽变巫文的传说、印尼邦加岛脚印的传说、马来虎叫声的传说、榴连果的传说等等,这些神话传说看似荒诞不经,牵强附会,实质蕴含着强烈的尊敬之情,显示了人们对郑和的怀念。
  ; c3 x. x$ F W & H: X! K [, ~% C M
  五
  - E `# Q% O2 R: B) R* f. g- O. x' K, F' b9 n, Z
  日人中目觉在《阿非利加视察谈》中说,南洋一带的华侨“对于郑和一事,很是重视,有若神明。”凡到过南洋诸国参观访问的人,都深感“郑和在东南亚影响相当大”,影响之巨遍及整个东南亚,影响之深远达600年而不衰。这首先是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使中华民族的声望远播于海外,在华人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华侨身处异国他乡,祖国强盛与否,华侨感受到的影响尤为强烈。特别是清朝末年,中国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华侨随之饱受欺凌和屈辱,“伤今之弱”,更加“感昔之盛”,自然把郑和船队作为强盛祖国的象征,寄托爱国热忱,振奋民族精神,以古喻今,激励鼓舞广大华侨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奋斗。因此,从明及清,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义革命,海外华侨中的仁人志士都宣传鼓吹郑和,从而使郑和在海外影响深远。
  1 [- O Z2 C% [ }* V p 其次,对于广大华侨来说,他们飘洋过海,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谋生,无时不在怀念故国故土故人,盼望着与祖国的联系和点点滴滴的信息,而祖国的贫弱落后又使他们极度失望。在希望与现实矛盾的痛苦中他们需要寻找一根精神支柱,作为与祖国联系的感情纽带,作为对祖国强大的思想祈望。因此,曾七次率领船队而来的郑和就会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精神需要,在广大华侨中得到传颂、夸张、神化、流行。4 a% q* I5 B! a, m3 |& i
  再次,郑和船队以实现和平外交为宗旨,打通了中国与南洋各国海上交通,在南洋各国访问时,向当地人民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医药方法、生活知识、文明文化、公平进行经济贸易,传播友谊,积德积善,受到南洋人民的欢迎。其船队规模大、技术先进、组织严密、航程遥远,深为南洋诸国人民敬佩。在郑和下西洋之后的岁月里,南洋诸国“凡见唐人至其国,甚为爱敬,”(费信:《星槎胜览》)“其见唐人,亦颇加敬畏,呼之曰:‘佛’云。”“观通典、通考、各代史异域志,诸书所载,未有如此之异者。”(罗日泊:《咸宾录》)华侨也普遍“盛称和以夸示外蕃”,用以与当地人民交流友谊,联络感情,求得生存和发展。由此观之,郑和在南洋备受尊崇,亦不足奇。
  5 r) v. f2 ?& q 各地一年一度的祭祀郑和的活动,既是一种宗教活动,也是一种十分热闹壮观的文化和艺术活动,它丰富了华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增强了凝聚力和认同感,保存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四,郑和对马六甲海峡的影响
  六百周年前郑和七次下西洋,竟有五次到马六甲,每次他率领官兵驻扎在三宝山上。郑和船队驻扎在马六甲海域,没有占领马六甲一寸土地,甚至一芥不取,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使者。郑和还护送马六甲苏丹祖孙三代朝贡往返,并对入侵的邻国军队进行调和,为马六甲王朝奠下关键性的基础。

  此间出版的《马来纪年》对郑和在马六甲的功绩和遗迹有记载。马六甲现建有郑和展览厅,展现了郑和与马来西亚的渊源。明朝公主汉丽宝下嫁马六甲苏丹,改编为歌剧,以华语、马来语和英语多次演出,深受欢迎。

  当地人民对郑和顶礼膜拜,郑和在马六甲的事迹家喻户晓。如郑和发挥他军事家的才能,组织当地军民筑起了古城墙,建了东南西北四座城门,晚上派人昼夜巡逻,制订一整套警卫制度,不仅扫除了城内的不安定因素,也利于都城的保卫。此后,马六甲臣民在百多年来均能过着安居乐业的美好日子。郑和曾在马六甲三宝山麓设立官厂,囤放粮食、货物,挖了三宝井、消灭了海盗陈祖义的侵扰,使马六甲成为当时东西贸易活动的主要商港,马六甲王国很快成为东南亚经济繁荣的国家。从一九八四年起,马来西亚每年由各州轮流主办“全国华人文化节”,每届都由各州的领导人在访华节开幕的头一天齐集三宝山上举行升旗礼后,燃起圣火,并由青年团把火炬高高举起跑几十或几百公里回到本州,从而揭开这一届文化节的序幕。

  马来西亚及马六甲州政府官员对郑和下西洋五次到马六甲给以充分肯定。一九九三年八月,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曾率领五百人的工商代表团访问中国,在百忙中到西安大清真寺做礼拜。此寺的建修与郑和有密切关系。郑和与其高祖父赛典赤·赡思丁对此寺都有过贡献。郑和下西洋时特别请来的掌教哈三曾在该寺负责教务多年,当时他曾随郑和访问马六甲。一九九四年九月,马来西亚副首相访华时特访南京,参观郑和墓,向这位马中共仰的伟人致敬,且以毛笔留字纪念。

  马六甲首席部长拿督里莫哈末阿里曾感慨地说,在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促成下,才使马六甲这个弹丸之地,得以和当年超级强国的中国明朝建立稳固的外交关系,而且两国的关系历久不衰。他指出,郑和舰队下西洋到马六甲,可以说对马来西亚及马六甲人民带来深远的影响,包括宗教、文学、贸易及外交关系,并且丰富了马六甲的多元文化。今年是中马建交三十周年的“中马友好年”,又恰逢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马六甲将举行一系列庆祝和纪念活动

  五,终上所述,郑和的影响力主要在中国本土,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说是一种影响,其实只是一种微弱的存在,只是表现在一种残存的遗迹和风俗罢了,其实根本谈不上影响。要是说影响在历史上学术倒是非常重要的

  六,给你推荐一个记者吧,范春歌,她就是重走郑和之路的第一人,以远行采访著称。
推荐文章:
茶叶店中秋要搞活动怎样做传单
我想在三线城市开一家50平方的茶叶店,
泉州的美食有哪些?
朋友要开茶叶店我送什么好?
现在市场上的白茶品种这么多,而且价格
赣州至丽江自助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