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馆(自适应手机端)

白茶香气的底层美学逻辑,到底是什么?

小茶馆 0

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写道:“白琳茶条子紧而细小,优等茶多带有白色芽尖,是中国红茶中外形最好的。茶汤鲜明而芳香,但缺少浓味......”“白毫茶......在形式上,乍看好像一堆白毫芽头,几乎全为白色,而且非常轻软,汤水淡薄,无特殊味道,也无香气,只是形状非常好看,中国人对这种茶常出高价购买......。”这话让我想到了茶叶的香。

很久以前,在一场茶会上,我在讲福鼎白茶的香气特征,有一个茶友提了一个问题:“雷哥,那毫香是什么感觉?”其实这个问题是不难回答,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难以捕捉。更甚至后来被讲得越来越多的“毫香蜜韵”,那到底又是如何具象化体现呢?为何又如此喜爱蜜韵?

所以我好奇的是,别人对于毫香蜜韵是怎么样理解,于是我只要有机会喝茶,就开始试着让他们描述他们对毫香蜜韵的理解。然后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原来大家对于这件事的理解居然偏差原来这么大,甚至有一些朋友还一时语塞,不知道怎么找词汇来形容。

我统计分析了一下,对毫香蜜韵的理解,有香气派,关键词是:“空灵,清净,有野味,风骚,高锐,悠长,清幽”。滋味派,同样用用词汇概括:鲜爽甜润,喉咙回甘好,细腻。还有体感派,让人感受到身心宁静,舒畅。还有通过喉咙回甘位置来体现毫香蜜韵的强弱。

虽然对于白茶香气的认同是基本一致,但是对于毫香蜜韵是什么,却是一千个人,一千个观点。

茶叶的香气,成分复杂,化合物种类有几百种之多,严格按照科学确切说起来不但复杂而且乏味——决定清香的是:反-2-已烯醛、反-3-已烯醇等,带来鲜爽香的则是:顺-3-乙酸已烯酯、顺-3-已烯醇、芳樟醇等等,带来果味香的则是:苯甲醇、香叶醛、苯甲醛等。而所谓的青草气和粗青气,是因为含有正已醛、异戊醇、烯、顺-3-已烯醇等,老白茶“陈了”的陈味不过是顺-2-戊烯醇等成分在发挥作用。

人体的嗅觉是鼻腔中的气味受体对外来的挥发性物质的一种反应。在正常吸气过程中,吸入的气流携带的挥发性物质分子进入鼻腔与嗅上皮接触,嗅上皮上的嗅细胞接受到外界物质刺激,便产生了嗅觉。

听上去,像不像在上化学课?那么让我们说回中国话,看看容易接受的表达吧。

一般说来,有青草气或烟焦气都是加工失败的证据,好茶都是芳香扑鼻的,但是香和香不一样。笼统地说,白茶会有清香或者毫香,绿茶常常有板栗香,红茶往往有苹果香或柑桔香。如果说不同香型是香气物质玩的组合游戏,那么不得不承认,这个游戏玩得变化无穷、出神入化。白茶清香中时有淡淡花果香,铁观音有兰花香或者乳香,黄金桂有桂花香,传统的冻顶乌龙略带焦糖香,白毫乌龙有蜜糖香和果香,普洱茶经过多年陈放会有桂圆香,白毫银针则独家拥有“毫香”而驰名海外。

说到海外,中国人总觉得日本的蒸青茶有生腥气,日本人倒是认为中国绿茶有釜炒香,这种釜炒香,大概介于板栗香与火香味之间吧?

对于很多人来说,品茶的核心永远是在乎茶之香气与滋味。特别对于那些刚接触茶的人,香气的愉悦性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要滋味不过于浓烈,但闻起来香香的茶,那便是好茶。一次在朋友家泡了一款自带的白毫银针,热水一冲下去,整个家顿时充满了柔柔的、甜甜的花香果香,大家都询问这是什么茶,怎么这么香。由这件事可以看出,正是香气的魅力,有着滋味所不具有的扩散性,比视觉更直接!

个人品茶经历中最难忘的,是有一次喝了别人送给我的老寿眉,竟有奶油香,就是弥漫于西饼店的那种浓郁芳香,然后茶味、回甘、喉韵依次绽放,令人叫绝。那种老寿眉的袋子上写着“电视塔牌”四字,其余一概不知,从此“云深不知处”了!后来到处查找文献资料,没有看到老白茶有奶油香的记载。

至于茶的味道,是由甜、酸、苦、鲜、涩诸味综合而成。多种氨基酸是鲜味的主要成分,酚性物特别是其中的儿茶素是涩味的来源,可溶性糖和部分氨基酸带来甜味,苦味物质主要是嘌呤碱特别是其中的咖啡碱、花青素等,酸味物质主要是有机酸。这些成分的多少,彼此之间的比例关系,决定了茶汤的滋味。对于白茶来说,决定茶味的是酚氨比——茶多酚和氨基酸的比例,比例恰当,则鲜爽醇厚。

当然,茶文化之所以成为一门学问,决不会是一些化学成分、几组数据可以涵盖的。这里面人的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像刘姥姥那样对着妙玉用旧年蠲的雨水烹制的老君眉,却嫌“就是淡些,再熬浓些个更好了”,与清代茶人陆次之(应该算和刘姥姥同时代的人)品龙井的一番话两相对照,便知此言之不谬。陆次之说:“龙井茶,真者甘香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关于龙井茶、关于茶味,这番话真是令人击节,尤其“太和之气”四字,亏他从哪里想来!虽然只能意会,但却妙不可言。

茶之香,茶之味,已经玄妙无穷,引人入胜了,但是就像好风景不会止于山水,山水尽处,还可以坐看云起,香、味过后,还有茶之韵。上好的武夷岩茶有“岩韵”,而铁观音的华彩表现在于它的“喉韵”,而福鼎白茶则拥有一个不同凡响的专有名词,叫作——毫香蜜韵。

以往我在讲课的时候,很喜欢用内含成份去解释毫香蜜韵的形成。后来更加觉得,我们对于毫香蜜韵的痴迷,表象是其香与味,但是更深入的是因为在我们骨子里对山水的喜好。

我们对于山水的喜好,可谓无处不在。写意山水画、山水诗、园林、书法、器皿、盆景等等都是围绕这山水审美而衍生出来的。但是在诗、画、器之中的山水,终究只有视觉上的审美,一泡白茶里面的毫香蜜韵,却可以从味觉与嗅觉里面体会到山水之间的味道。

那么这山水情怀又是从何而来?我认为是萌发于上古时期华夏民族以农耕为生,对天地自然的崇拜,发展于魏晋时期隐逸清玄的思潮,辉煌于唐宋时期的文化鼎盛时期。

中国的审美观的基石是源于我们是较早具有农耕文明特性,因此我们更早地产生了对天地自然敬畏的意识,靠天吃饭这个观点看来先民很早很早就已经深深感觉到了。所以从良渚文化中以玉通天,河洛文化创造出来的河图、洛书,伏羲氏创造的太极八卦,这些都是来源于自然的敬畏与研究总结,这些也奠定了中华文化的自然美学观。

而西方则是相反,古巴比伦文明与爱琴文明都是以游牧民族为主建立,而由于其游牧文明的特性,生存要靠自己,因此游牧民族自然会产生对肉体和力量的崇拜,还有虚拟化的天神崇拜,因此从根源上产生了与我们与别不同的美学观。举个例子,西方人的雕塑画作都是呈现肌肉美,力量美的,而我们的传统美学范畴里面似乎对于肌肉与力量并不崇拜。

作为最古老的茶叶,福鼎白茶更是天工开物的生动例证。其发源于商周,种植于两汉,经传于南朝,兴盛于唐代,辉煌于宋元,创制于明清,衰微于民国,复兴于当代。在历史上,福鼎白茶是闽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连接中外的重要外贸商品,以“毫香蜜韵”傲立茶界。

总之,茶有真香。或优雅,或浓烈;或清新,或陈醇……茶叶中散发出的迷人香气,总是令人愉悦。


推荐文章:
白茶散茶、饼茶真的只是形状区别吗?
不是所有“白茶”都是白茶
黄茶:温暖的黄温情的汤
宝洪茶历史记载?历史传说?
喝乌龙茶你喝对了吗?
柠檬红茶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