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雅安,北纬30度的黄金纬度上有一种茶,它身世显赫,命运却跌宕起伏。
故事要从东晋人常璩(qú)说起,常璩,字道将,东晋蜀郡江原小亭乡(今成都三江镇)人,在成汉时期任散骑常侍,算皇帝的度娘吧,主要工作是答陛下疑,这陛下问话包罗万象,稀奇古怪,好在常璩本就知识渊博,人送外号“蜀史”。
常璩跟了好几任皇帝,活脱脱是一位行走着的百科全书,即便在成汉灭亡后仍被钦点去了东晋都城建康(现南京)任职。
但因东晋士族重用中原人士,堂堂“蜀史”临到退休沦为板凳队员,于是化郁(zhi)闷(shi)为力量撰写了《华阳国志》,像世人展示我大西南地区的风采,就此成就了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
话说这部《华阳国志》刚巧记录了一段茶的历史,“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土植五谷……丹、漆、荼、蜜……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园有芳蒻香茗。”
以上看个重点,省略了N个字,说的是周武王伐纣胜利后,巴蜀的少数民族首领纷纷进贡各种土特产,其中就有茶,而且还特意指出是园子里的。这也是目前世界茶史研究中最早出现的人工栽培茶树的记载。
栽在谁的园子里?是谁栽种的?常璩他没写。
又过了无数个春秋,终于出现了人工种茶的明确文字记载,西汉严道(今雅安蒙山)姓吴名理真者,手植茶树7株于山顶,此山为蒙顶山。
蒙顶山,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盆壁上,在北纬30度的黄金纬度线上,连接着东部的川西平原和西部的青藏高原,东部的热空气和西部的冷空气在蒙顶山相遇,使得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中雾日更是多达280—300天。
无法取代的历史地位加上无与伦比的自然条件云雾里的蒙顶茶从出生就自带光环,“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是说天下第一的水配上天下第一的茶;“蒙顶第一,顾渚第二”是说唐时期的茶叶豆瓣排行榜;“古人论茶,必首蒙顶”是后人许次纾对前人论茶的大数据分析总结。
庞大的粉丝群里有一哥们,认为世界上茶只分两种,一种叫蒙顶茶,另一种叫其他的茶。
为了告诉更多的人,这哥们还写了本书广而告之,而对此在历史的长河里,没有一个人对此有异议,连我怼我骄傲的键盘侠都一路绿灯放行。这哥们叫李时珍,这本书叫《本草纲目》。
这李大夫可不是举着板砖说的,不然别说出书,估计微博都被喷的封号了。人家可是有理有据有标准的:“真茶性冷,惟雅州蒙顶山出者温而主祛疾”。
在绿茶时代,被一位医学泰斗著书点评:这天下的茶都是寒性的,就蒙顶山出的茶是温性的,不仅不伤胃而且还有保健功能哦。
蒙顶茶,原本论出身就是历史第一家,现在论性能又是世界唯一的,命,咋就这么好呢!
得天独厚这个词感觉就是为了它而发明的,那之后发生的故事则叫命途坎坷。这个悲伤的故事从茶税开始说起,茶业的兴盛,使得茶税收入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至唐开成年间,全国矿冶税的收入,已经不及一个产茶县的茶税。
至宋朝茶业买卖进入国家垄断阶段,官府这位中间商大赚差价,收茶不仅压低茶价,连份量都是看衙门牙子心情,有茶农递状纸上奏:其茶和袋十八斤,牙子只称作十四、五斤,若是薄弱妇女卖时,只称作十三、四斤……这严重打击了茶叶从业者的积极性。
即便如此,在茶马交易的主要根据地,“一百斤蒙顶茶,可换四赤(尺)四寸大马一匹”的记载,仍然彰显着那时蒙顶茶的至尊地位。
但战马的需求加速边茶的索求,最终将蒙顶茶化身为战略物资,从清新温润逐步走向粗放和浓烈;而同时刻的东南茶区,却在研究精细极致的“银线水芽”,就这样,蒙顶山茶在名优茶的排行榜上逐渐被隐退。
故事如果仅仅如此也就罢了,四川,这个茶的天选之地,在一个皇帝都自己写茶书的年代,被称“人文之盛,莫盛于蜀”。却在高度盘剥的宋末,在奋力抵抗蒙古兵下的宋末,被蒙古帝国屠城,史称四川大屠杀,人口从鼎盛时期的1290万减至60万。随着人口的骤减一个农耕和商业都高度发达的地区,倒退回到半游牧时代,那些千年的繁华荡然无存。即便尊贵如蒙顶山茶,也被忘了,忘了这块土地曾经出产过最好的茶。
直到1958年,人们根据史料的记载,和制茶师傅的经验摸索,才恢复了蒙顶茶的传统名茶制法。
这一次的蒙顶茶,采自蒙顶山海拔1200米以上的茶园,60年代知青种下的小叶群体种,它们被制茶师傅称为“老川茶”,这个称呼的背后是无可替代的蒙顶茶那最辉煌的历史。
是的,它回来了,无可替代的老川茶,带着那世界唯一的温性属性,带着荣光和历经磨难后的温润,回来了。
推荐文章:
黄茶:温暖的黄温情的汤
白茶散茶、饼茶真的只是形状区别吗?
柠檬红茶的制作
喝乌龙茶你喝对了吗?
不是所有“白茶”都是白茶
宝洪茶历史记载?历史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