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馆(自适应手机端)

径山茶属于什么茶?径山茶的外形与佛教的渊源

小茶馆 0

  径山茶,又名径山毛峰,属于烘青绿茶,由法钦禅师所创制,产于浙江省余杭区长乐镇径山村,为恢复历史名茶,始于唐朝,闻名两宋,恢复于1978年,已有1200年以上的历史,以山而名,因寺而兴。外形为条索纤细的卷曲型毛峰、细嫩显毫,色泽翠绿,内质栗香持久,汤色嫩绿明亮,滋味甘醇爽口,叶底嫩绿成朵。多次被评为名茶之首,相继荣获浙江省十大名茶、中国文化名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径山茶,原本是为寺院僧侣所栽,它始于唐,盛于宋,从宋代起被列为贡茶。唐天宝元年,僧人法钦尊师嘱到径山结庵建寺,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漫延山谷,并教会了当地百姓种茶,因其味鲜芳,特异他产,被历代列为贡茶。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载:“盖西湖南北诸山及诸旁邑皆产茶,而龙井、径山尤驰誉也。”清时,在《径山采茶歌》中唱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不如双径回清绝,天然味色留烟霞。说出了径山茶的品质之优。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诗作“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赞的也是径山茶。

  径山茶分特一、特二、特三共三个等级。采摘标准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为原料。特一级工艺分摊放、杀青、揉捻、烘焙等四道工序。据《径山史志》及陈椽主编的《制茶学》等考证:唐至北宋时的径山茶为蒸研团茶。南宋至元朝的径山茶,由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日本圣一国师圆尔辨圆、本东福寺大应国师南浦绍明等先后于1235年和1259年从径山传回日本的“抹茶”,当为蒸青散茶的一种。12世纪末叶,茶叶制法普遍改蒸为炒,至于径山茶何时才改为炒青散茶,则尚缺之资料考定。

  径山茶,因山而奇,因寺而兴,因人而名,因茶道而传播,因创新而发展,古往今来,留下了太多太多的传奇故事。唐上元初,茶圣陆羽隐居余杭径山,植茶、制茶、研茶,著成《茶经》。南宋定都临安后,径山禅寺名列“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宋代日本高僧圆尔辨圆,南浦绍明,在径山寺拜师习禅,而且还学茶的栽培、加工、茶礼,归国时把茶籽、茶器、径山茶宴和《禅苑清规》完整的传至日本,演变成现今的日本茶道,径山茶因此成为“茶圣者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

  余杭有着悠久的历史,径山自古属余杭境内,是浙江天目山的支脉。因天目山自西而来,犹如骏马奔驰,至杭州的余杭奔突而下,使东西两径形似马缰,径通天目主峰,故称径山。径山到处是修竹密林,云雾缭绕,苍松翠柏,古木参天,主峰凌霄峰海拔769米。唐宋时期,历史上,这里一直是溪水淙深的避水胜地,竹篁深处,寺院林立,有“三千楼阁五峰寒”之称。径山风光绮丽,秀竹成林,茶园大都分布在海拔400~700米之间,气候湿润,终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加之这里土壤深厚,肥力高,使所产的径山茶,内含物质丰富,色香味形俱佳,以致在各级名茶评选中,获得嘉奖。

  径山寺始建于唐大历三年(768),由唐代宗赐号“国一大觉禅师”的法钦和尚所建。自唐宋以来就是佛教临济宗的祖庭,日本高僧将“径山茶宴”演变成“日本茶道”之源头,。如今,还有大铜钟、鼓楼、龙井泉等胜迹遗存。其地所产之茶,为开山祖师法钦禅师所栽,专门用来供佛。据《余杭县志》载:“径山寺僧采谷雨茶者,以小缶贮送。钦师(即法钦禅师)尝手植茶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他产,今径山茶是也。”唐“茶圣”陆羽曾在径山品茶,至今山下仍保留陆羽泉遗迹。所以,其地可称得山明、水秀、茶佳。

  据史料记载,茶圣陆羽曾两次到访径山,并于此隐居一时,在苎山著《茶记》后不久,陆羽第一次登径山,赏品径山茶,也许是径山茶的优良品质让其难以忘怀。唐宝应二年(公元763年)的春天,在对天竺、灵隐茶作过品尝之后,陆羽又再次登临径山,品径山名茶。陆羽离径山后至双溪,在将军山麓清泉结庐寓居,挹泉烹茶,后人为纪念他,即称此泉为“苎翁泉”、“陆羽泉”。

  径山茶盛名鹊起于宋。北宋时期,径山茶与径山寺一样,已经名扬四海,宋代翰林院学士叶清臣,曾考察过浙江许多茶区,在他的《文集》中肯定“钱塘、径山产茶质优异”。宋代钱塘吴自牧《梦粱录》载:“径山采谷雨前茗,用小缶贮馈之”。

  大文学家苏东坡兄弟,还有书法家蔡襄等都曾来过径山寺,品过径山香茗。又载:古时,径山寺僧采制的径山茶,除参禅品茶外,在招待宾客中,还形成一套径山茶宴,佛门高僧与官宦显贵盘滕打坐,饮茶论经,议事叙景,都有规约。南宋时,径山寺称为“五山十刹”之首,名扬四海,成为“东南第一禅院”。乾道二年(1166)偕宋高宗、显仁皇后同上径山,宋孝宗亲笔御赐“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几个大字,刻石立碑,至今碑石尚在。

  宋时径山寺内盛行“茶宴”,茶宴不是物产,乃是径山僧侣以茶论道的一种“清规”,也是古刹以茶代酒宴请上宾的一种仪式。茶宴在布置洁净典雅的明月堂举行,室内张挂名人字画,摆设时新鲜花,并有专用茶具。据传其程式为:献茶、闻香、观色、品味、论茶、交谈等六项依次进行。

  茶宴又叫茶会、茶社、汤社等,最早出现在三国时,到了唐朝,饮茶之风盛行,茶宴也成为当时社会的时尚,而径山茶宴与修佛结合,体现了径山独特的文化内涵,举行茶宴时,众多佛徒围坐一处,按程序、教仪依次进行献茶、闻香、尝味、瀹茶、叙谊,日本至今流行的茶道就是径山茶宴的延伸和发展。

  宋时,径山寺高僧辈出,与日本高僧交往密切。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日僧道元登径山参谒如琰禅师,如琰在径山禅寺明月堂,设茶宴接待道元,品茗论禅。据日本《茶之文化史》载:“茶道源于茶礼,茶礼源于大宋国的《禅苑清规》。仁治二年(1241)圣一国师圆尔辨圆从径山学法回国”,带去《禅苑清规》一卷。后来圆尔依此为蓝本,制定了《东福寺清规》。《清规》中就有严格的茶礼。

  南宋端平二年(1235),日僧圆尔辨圆入宋,参谒径山寺无准师范为师。他回国后,在日本筑前开创崇福寺和承天寺,又在京都开创东福寺,并将径山茶礼、茶仪一并带回,在寺院中推广。圆尔辨圆回国后,即把从径山带去的茶籽播种在静冈县的安倍川和藁科川,后又传播径山寺的“抹茶”制法及‘茶宴”仪式,从而促进了日本茶业的兴起。

  南宋开庆元年(1259)日本东福寺大应国师南浦绍明入宋求法,先在杭州南山净慈寺参见虚堂智愚法师,后随虚堂智愚到径山寺,继承法统。回国时,在带去佛经的同时,将径山的茶种、制茶、茶宴仪式和茶具等一并带回日本,并传播径山寺的“点茶法”与“茶宴”礼仪,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据日本《类聚名物考》载:“南浦绍明到径山参虚堂传其法而归,时文永四年也。”还说,日本“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南浦绍明由宋传入。”在《禅与茶道》一文中,还写到:“南浦绍明从径山把中国的茶台子、荼典七部传来日本。茶典中有《茶道清规》三卷。”表明径山茶与径山寺院荼宴与以后日本以茶论道的日本茶道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联。径山寺在中国茶文化上,特别在茶的传播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元、明、清时的径山茶仍享誉不衰。清代谷应泰《博物要览》记载:“杭州有龙井茶、天目茶、径山茶等六品”。但清以后径山寺院破毁,僧众星散,蜚声国内外的径山“蒸研团茶”和“抹茶”也随之湮没。直到1978年,沐浴中国改革开放春风,浙江省茶叶主管部门提出发掘历史名茶倡议,余杭县农业局金雅芬等技术人员在省农业厅专家的指导下,恢复开发径山茶,经反复多次经验摸索出一套,采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鲜叶,用“摊放、杀青、揉捻、烘焙”等独特制作工艺。

  嫩芽早摘是径山茶采摘的一大特点,以谷雨前采制品质为佳,采摘的新芽置于阴凉通风处摊晒。摊晒后就可以进行杀青,杀青可谓是径山茶制作工艺中最为重要的一环。首先,要将摊晒后的新叶翻抖一遍,然后斜锅置于旺火上,制茶师以娴熟的手法进行扬、抖、捺、揉等动作。茶叶的外形也是名茶鉴赏的标准之一,杀青之后的揉捻就保证了径山茶美观的条索,最后的制作步骤就是烘焙,由于径山云多雾多湿度大,一般烘干后要用陶土缸保存。

  径山茶虽历经时代沧桑,依然散发其独特的魅力。专家们凭借得天独厚地理优势,改进种植技术,探索炒制工艺,使径山茶一跃进入中国名茶行列。1979年5月重新恢复开发的径山茶一鸣惊人,一举获得浙江省首届名茶评比第一名,嗣后连续三年被评为浙江省一类名茶。1982年荣获浙江省名茶证书。1987年参加浙江省首届斗茶会,被评为全省“最佳名茶”,获特等奖。

  恢复后的径山茶很快便打响了品牌。在多个茶叶展评会上,径山茶以翠绿的外形,清鲜香高的香气,色绿明亮的叶农广泛受到好评。径山茶自1978年恢复生产后,为确保质量,曾只限于径山村办茶场采制。90年代后,产区逐步扩大到整个径山区域,范围涉及现双溪镇的里洪、四岭、鸬鸟镇的雪坑,长乐镇的斜坑,横板镇的立塔、湖山等村。

  径山茶的冲泡适用于多种器皿,适应于各种场合、众人饮用,通过茶事修身养性,品茶悟道,造出了径山茶和茶文化“和、敬、寂、清”的深刻内涵。径山茶的冲泡可以先放水后放茶,茶水交融,叶芽在水中缓缓舒展,如天女撒花,亭亭玉立,绚烂于清汤绿水中。历经三十多年风霜洗礼,当代茶人辛勤培育的径山茶以崇尚自然,追求绿翠,讲究真色、真香、真味,著称于世。


推荐文章:
不是所有“白茶”都是白茶
宝洪茶历史记载?历史传说?
白茶散茶、饼茶真的只是形状区别吗?
黄茶:温暖的黄温情的汤
喝乌龙茶你喝对了吗?
柠檬红茶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