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馆(自适应手机端)

湄潭翠芽是什么茶?湄潭翠芽的特点及来源历史

小茶馆 0

  湄潭翠芽属于绿茶的一种,产自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外形扁平直滑,形似葵花籽,被喻为“会跳舞的茶”。冲泡时亭亭玉立,续水时上下翻飞,三落三起,立得起,沉得下,展得开。有“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大品质风格。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有21道之多,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在米兰世界博览会上荣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至今已荣获68次国家级金奖。

  1939年,中央实验茶场和浙江大学双双落户湄潭,中国最伟大的茶军和文军在湄潭相遇,相濡以沫,相互交融,创作出传世的湄潭翠芽,向科学致敬的湄潭翠芽从此载入史册。绿茶特点在于新,遗憾也在于新,因为新难免薄,而湄潭的绿茶传奇般融合了原本两个不相容的特点,鲜美和醇厚,这是因为有一种叫做茶叶水浸出物的不同所致。经测试水浸出物一般优质绿茶为37%,而湄潭茶叶茶浸出物的指标可达到46%,这就是湄潭茶叶鲜美且醇厚的原因。湄潭翠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贵州特色名优茶产品。

  湄潭县地处贵州高原北部,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在名城遵义东南侧,县城江水环绕,城南有二水颠倒流合,弯环如眉,汇为深潭,故称湄潭,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美称。湄潭县和福建武夷山,印度大吉岭一样,都是世界著名黄金产茶地。这里常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结构疏松,含矿物质丰富,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极为有利,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湄潭翠芽”的独特品质。

  笼罩在晨雾中的湄潭云贵山因山上有一块形似柜子的大石,也被当地人称作“银柜山”。历史上这里是贡茶湄潭眉尖茶的出产地,生态环境十分良好,大自然赋予湄潭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让她生发了茶这种珍贵的南方嘉木,湄潭的历史也因此和茶紧密相连。湄潭的茶园并不是围起来的一块块土地,湄潭的茶园是山的影子,随着山势绵延起伏。这里有60万亩茶海,年产量4.1万吨,是贵州省第一大、全国第二大的产茶县。

  据《茶经》记载“茶叶紫者上,卷者中,叶舒者次之”。湄潭翠芽是原生湄潭苔茶,属紫芽为上者。湄潭盛产茶的历史自古便有,早在远古时期湄潭境内就有野生茶林,唐朝茶圣陆羽在其专著《茶经》中也有湄潭境地产好茶的记载:“茶叶在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文中的夷州主要就是指今天的湄潭一带,这说明至少在唐代湄潭已是主要产茶区,茶叶富有盛名。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并意欲在西南山区创建茶叶科学研究所和生产出口基地,经多方考察最终选址在山川明秀。民风淳朴的湄潭。那时,沿海一带进出口贸易因战争受阻,国家财力急剧下降,国民政府在后方打开了一条通往国外的商贸通道——滇缅公路,将长期以来受到国际社会青睐的茶叶出口,以换取枪炮充实前方军需。

  于是,中央实验茶场应运而生,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后,陆续在象山大面积垦殖种茶作为示范茶场。一代茶叶大师们住持开辟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现代茶叶第一山——象山。他们将当地茶农的传统制茶工艺和外地的先进经验相结合。成功研制出达到出口质量标准的“龙井”、“玉露”、“珍湄”、“湄红”等名茶。就是这小小的绿叶在那个国破山河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它不仅带着保持国家不致彻底崩溃的重任,更带着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使命。

  就在前方战火纷飞的时候,大后方的美丽小城又迎来另一支来自杭州西子湖畔的“文军西征”队伍——国立浙江大学。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为了抢救和保存中国文化教育的命脉及民族元气,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带领浙大师生西迁至湄潭,并在此办学达七年之久,其间与中央实验茶场合办了桐茶职业学校,并与湄潭茶结下了不解茶缘。据记载,浙大教授参观茶场制茶时对“龙井”垂涎三尺,得到数两后喜笑颜开。

  办学时,苏步青等教授还创办了“湄江吟社”,其中又多以咏茶为题,浙大师生对湄潭茶的喜爱可见一斑。那时湄潭茶虽质好味佳,但却没有西湖龙井的名气和专有的名字,从仿制杭州龙井茶成功至20世纪50年代,人们一直称这种瓜子米形状的名茶为“龙井茶”。直到1953年,情况终于有了变化,周林省长到湄潭视察时为其命名“湄江茶”。拥有了专属名字的“湄江茶”自此走俏全国,茗茶公司成立后,又将湄江茶命名为“湄潭翠芽”。并用现代化的机械加工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制茶。

  今天,茶已经成为湄潭人生活的一部分,大街小巷的茶馆,南北往来的茶客等那一壶滚烫的水沏开翠芽。品味新茶,细说往事。当年西迁的科学家们留下的龙井香气融入茶中,并因湄潭茶人的代代相传和相守更为浓郁、持久。从眉尖茶到湄潭龙井茶,从湄江茶再到湄潭翠芽,湄潭的茶经历了历史的几度变迁,而无论在哪个时代,她都以独特美丽的姿态绽放着光华。


推荐文章:
白茶散茶、饼茶真的只是形状区别吗?
喝乌龙茶你喝对了吗?
宝洪茶历史记载?历史传说?
柠檬红茶的制作
不是所有“白茶”都是白茶
黄茶:温暖的黄温情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