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玉露茶介绍
恩施玉露属于蒸青绿茶类,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蒸青针形绿茶,主产于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乡,由蓝耀尚创制于清康熙年间,其加工工艺沿袭唐朝的蒸青制茶工艺。恩施玉露曾称“恩施玉绿”,在恩施方言中,“露”与“绿”同音,“玉绿”渐渐演变成“玉露”。
恩施玉露形似松针、条索紧圆光滑挺直,具有色泽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饮之鲜爽甘醇的“三绿一爽”特性,茶叶吐露清香,化为松针的形状是恩施玉露茶最为标志的特点。曾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和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收获赞誉无数。2018年4月28号,在武汉东湖,习近平主席接见印度总理莫迪的时候,选择了“恩施玉露”和“利川红茶”,这对整个恩施的茶叶起到了推动作用。
湖北恩施位于北纬30度武陵山与巫山交汇处,这里茶叶茂密、气候温润、硒资源丰富,是世界茶叶原产地之一。恩施制茶历史悠久,西周有“武王伐纣,巴人献茶”之说。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有着“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的描述,如今,两人合抱的茶树虽已难觅踪迹,但百年以上树龄的茶树随处可见。
恩施被誉为“世界硒都”,硒被誉为生命的火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对植物有益的营养元素,但硒的分布极不均衡,中国有70%以上的地区缺硒,恩施则具有世界上唯一独立的硒矿床,茶树是天然富集硒能力较强的植物,而饮茶则是最便捷的补硒渠道,恩施玉露也因之成为追求健康的饮茶爱好者的选择。
恩施玉露茶的由来起源
恩施玉露于1680年由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芭蕉乡黄连溪蓝姓茶商始创,迄今为止已有三百四十年的历史。贵州思南的蓝氏家族世代以茶为业,康熙年间,蓝家小伙蓝耀尚青梅竹马的心上人因家境拮据举家搬迁到鄂西,贵州与湖北远隔崇山峻岭,却阻不断两颗相爱的心,小伙不顾险阻,跋涉千里,终于来到恩施芭蕉南乡,与爱人喜结连理。
两人在山壑密林间起早贪黑,勤耕苦耘,小伙更将家族世代从事茶业的经验带到了这里,开田种茶,垒灶制茶,蓝耀尚从饭甑上得到灵感,采用当时已经不为人所用的“蒸”的方法制茶,初次成品外观杂乱毛糙,但是冲泡时汤色叶底嫩绿明亮,入口清香甘醇。后来经蓝耀尚多次技术改造,这种工艺于1682年正式定型,这就是恩施玉露茶最早的缘起。
1686年,据《清一统志》记载,恩施“玉绿”因其工艺精湛,量少而精被征为官衙礼品进贡到朝廷,获当朝皇帝“胜似玉露琼浆”之盛赞。
恩施玉露茶的制作工艺
恩施玉露加工工艺复杂,费时费力,长期以来,恩施玉露并没有广范围传播,甚至曾经有一段时间从市面上消失。1938年,中国茶叶公司建成恩施实验茶厂,湖南长沙人杨润之出任厂长,正式将“玉露”的工艺固定下来,这项技艺传承变为公开化,“玉露”生产由一家变为多家,不再是独家垄断,也不再是一地生产。而随着几百年间恩施玉露的声名愈盛,鄂西茶业的发展与进步,玉露的制茶工艺也衍生出许多不同的制作流派,产品也是五花八门。
恩施玉露国家级传承人杨胜伟在历代传承,各家有别的制茶方法基础上,开始了一项系统工程,对恩施玉露茶的制作技艺进行统一规整和标准化梳理,年复一年,他一再探究从采摘到杀青、揉捻、整型上光等每一个环节中每一处细节,对茶叶成品所产生的影响和其间的原理,并时时亲身试验、揣摩,经年累月下来,他的手上磨出了沁着茶色的老茧,《茶叶生产与初制》《制茶学》《恩施玉露》,一本本饱含份量的茶叶专著也随之糅和成型。其中《制茶学》更成为如今恩施玉露茶制造工艺的标准范式。
恩施玉露的传统制作颇为讲究,分为蒸青、揉捻等七道工序。机械化加工工艺分为蒸青、揉捻、做形等15道工序。而它的制作最讲究的就是蒸青工艺,相比炒青,蒸青工艺保留了较多叶绿素、蛋白质、氨基酸、芳香物质等,用蒸汽杀青可以带来更纯粹的绿色和鲜美的口感。蒸汽杀青的目的就是为形成玉露翠绿的色彩,碧绿的汤色和嫩绿的叶底做奠定基础。恩施玉露的汤色和叶底好不好都在杀青这个关键,杀青过了汤色和叶底会变黄,只能在青稍微除掉,这时候的茶叶泡出来汤青叶绿,这是第一个讲究。恩施玉露的第二个讲究就是搓制环节对于温度的把控,杀青后的茶叶在土炉上进行手工搓制,温度把控全凭制茶师傅的经验和感悟。
恩施玉露原茶采摘标准,过去讲究一尖二叶,如今采摘标准更为严苛,追求一叶一尖。采摘回来的鲜叶先要摊晾静置,将已摊放约六至八小时,青草气息略散的鲜叶薄薄一层均匀地铺进木屉中,以140°c至200°c的温度蒸制40到50秒取出,蒸笼使用无味,不易变形的杉木制成。蒸青后的鲜叶进一步散去青草气,叶面褪去光泽变为暗绿,叶质柔软如棉。热腾腾刚出屉的茶叶,叶表水分增加,温度升高,此时需要马上扇干水汽,将温度在短时间内降至常温,防止叶片发黄,茶汤浑浊,茶香熟闷,这一门玉露茶所独有的工艺一直延续至今。
将茶叶放在140°c左右的焙炉上炒制,进一步蒸发水分,为揉捻和造型做准备,行话称为“炒头毛火”。茶叶高抛抖散,茶人的动作轻快均匀,通过不断地收拢、抖炒,再散开,茶叶的水分进一步挥发,直到叶色暗绿,手捏茶坯时即不粘手也不粘连成团便可以下炉冷却。
揉捻,通过双手的反复揉搓,破坏茶叶的细胞壁,流出的汁液与空气充分作用,促进了茶叶中诸多有益物质的转换和氧化,玉露独有的口感和香味由此形成,这手中的寸劲不能多也不能少。焙炉稳定在90°c至100°c,�转揉,将散茶拢成茶团,双手捧握,以掌心的刚柔之力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一分一合、一推一勾,巡转往复、行云流水,除了单人操作的�转揉,更大力量的揉捻需要四人相对而立,将茶胚均匀堆积成不到一掌宽的长柱,茶人相向而握,松散的茶胚似乎突然有了树干般坚实的触感,你进我退,你推我收,茶柱在协调统一的动作下,每一颗茶叶都得以揉捻得更加紧实、规整。�转揉与对揉交替进行,茶人适时检查,解开团块再揉,直至绝大部分茶叶形成条索。揉捻的茶叶在焙炉上再次大幅度左右推铲,进一步蒸发水分,经过“铲二毛火”,茶叶条索被揉细、卷紧,开始显现出如墨玉般的光泽。
标准的恩施玉露成品茶形笔直如松针,白毫显露,色泽苍翠,条实紧索。达到这一要求还要经过整形上光工序。悬手搓,根据搓条人手掌大小取量,双手相对相向揉搓,茶叶经过揉捻和二毛火后,形成的弯曲条索在茶人手中有规则地同向转动之下慢慢伸直展平,渐渐有了挺直的外观。依托搓,借用焙炉温度和茶人手力,将悬手搓后初具挺直外观的茶叶进一步搓直理顺,搂、端、搓、扎,各种技巧娴熟转换,力道由轻变重,再变轻,条索在规整严谨的工艺之下,水分进一步丧失达到九成干,茶叶笔直光泽的外形也得以巩固。茶吐露出清香,变为松针的形状,这就是恩施的“玉露”茶。
在制茶主要倚靠手工的年代,玉露茶虽然声名在外,却是一捧难求。常有全国各地钟情茶文化,了解玉露历史的爱茶人慕名来到恩施求购茶叶,却因为茶叶产量实在太少,不是苦寻不到,就是价格不菲令人咂舌。杨胜伟标准、规范化的茶叶制作流程的确立给茶叶量产带来了无限可能。
本世纪以来,恩施市开始重视恩施玉露传承人的培养,近十多年来,已经培养了200多名恩施玉露加工技艺传承人。恩施玉露的制茶技艺几经兴衰,最终被一代代茶人传承下来,成为一项制茶绝技。随着科技的发展,恩施玉露的制作逐渐引进机器,传统手工程序被大大缩减,制茶效率上升,茶产量也跟随提升。
推荐文章:
宝洪茶历史记载?历史传说?
不是所有“白茶”都是白茶
白茶散茶、饼茶真的只是形状区别吗?
柠檬红茶的制作
黄茶:温暖的黄温情的汤
喝乌龙茶你喝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