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馆(自适应手机端)

浅谈安化黑茶的品鉴价值(上)

小茶馆 0

对于价值的定义主要有二:其一,泛称物品的价格;其二,凡有助于促进心绪愉悦,并因此氤氲起道德上的善,便是价值。显然,本文所指的品鉴价值属于以真、善、美为追求的理想感知,且持此以为衡量的准绳规则。

至于安化黑茶的品鉴,一直为茶界所忽视。这种忽视并不代表茶界刻意对安化黑茶的不敬,而是因为近代史上可以代表安化黑茶之优秀产品的缺失,使得现代茶人无法全面感知专属于安化黑茶的品鉴价值。

也正是由于这种缺失,茶界对于曾经有着辉煌历史底蕴的安化黑茶之品鉴,一直止步于保健功效的重复强调。以至于,等安化黑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完成第一次华丽转身时,人们也不过因为其卓越的保健功效而将它认知为一款保健饮品。仿佛,无论新茶老茶,可以不论口感的好坏,却不能没有功效的暗示。

其实,茶之保健不过是一个健康的背景,所有合格的茶皆有之,没有理由作为茶之品鉴唯一性特征被过分强调。这个道理就好比“没有人会因为一饼茶的保健功效,而动辄花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代价去购买”一样,好茶的价值离不开品鉴价值的基础。唯有具备了极高的品鉴价值,才可以激发土豪茶人巨大的任性热情。

如果说:品鉴不分家,品是为品优,鉴是为鉴真。那么在笔者看来,茶之品鉴就应该是:在健康安全的背景之下,通过感知茶给予茶者身心愉悦感之细节,从而彰显鉴别茶之本真的过程。至于品鉴价值的框定往往以好茶为前提,因为只有好茶才具备“真、善、美”的特质,才可以成为茶人理想感知对象。而好茶的概念除了应有的品鉴共性之外,独特的山头信息必不可少。我们只有感知到了好茶的山头个性,才有了好茶与否的衡量准绳。

相比于目前云南山头古树普洱茶的大行其道,由于近代真正安化山头好茶的缺失,安化黑茶的山头概念一直模糊在茶者的苦苦追寻中。好在历史的痕迹还在,文字的记载足够清晰。在这个占地面积4950平方公里,山地面积达82%的梅山文化的发祥地上,从来不缺乏关于山头茶的愉悦意象。毕竟安化千米以上绝对海拔且盛产荒野茶的山头多达一百五十余座,加上得天独厚蕴育好茶的气候、土壤、云雾以及人迹罕至的纯天然环境,铸就了自古安化出好茶的事实。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先生历时两年考察安化县的茶山,撰写了第一本《安化黑茶》专著,并绘制出了历史上第一张安化县产茶地图。虽然当年因为交通不便的缘故,他并没有深入安化县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六步溪原始次森林,但他依旧论及到了十几个安化品优质佳的“高山茶”山头。如资水南北之辰山、芙蓉山、台甲山、高家溪、马家溪、蔡家山、巫云界、楠竹圆、插花岭、马头门、云雾山、牯牛山、湖南坡等。这些山头上自然生长着的,“叶狭面长,宛如柳叶”的安化原生大叶茶,故有“竹叶茶”之称。或许,历史变迁改变了不少山头的名称,但高山好茶的事实却始终鼓舞着茶人的意志。

虽然,山头茶相对单一的芳香气息不一定完全迎合每一个茶者的意象,但“单一”也代表“简单”,“简单”代表“纯粹”,“纯粹”代表“更鲜明的个性”,代表“更容易被感知”。如野境茶业推出的,取材于安化高马二溪谷雨前荒野春茶的“高马幽境”,大凡有缘而执着的茶者,都可以凭“高马野韵,初心若兰”的清晰感知准确记住高马二溪的山头印象。

其实,抛开茶者个性化口感爱好的权力,茶以“清、雅、淡”为好的道理自古皆知。这一点可以从所有自古至今关于茶的诗词歌赋及茶事专著中得以证实。基于这个认知,一款好茶的品鉴从山头辨识开始是有道理的。(未完待续)


推荐文章:
淡而不薄是白茶,白茶有什么特点?
炒青和碧螺春之间的区别
乌龙茶那么多 我们该怎么来称呼它们呢
福鼎白茶发展历史之民国时期
龙井茶怎么泡才正确你知道吗?
武夷岩茶手工制作全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