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馆(自适应手机端)

探秘外销风云背后,一杯六堡茶与南洋华人的不

小茶馆 0

它,曾是流落南洋的华人化解乡愁的信物。

不止于此,它还曾经救过千万个南洋华工的性命!

在十九世纪时期,一种黑茶品类,从广西梧州,经由航船运送至广州,沿着“海上茶瓷丝绸之路”。一路远洋至东南亚,浸润了几代华人衷肠。

毫不夸张地说,这款畅销境外的历史名茶,影响了近一百多年以来的南洋华人茶饮习惯与生活,因其原产于广西梧州苍梧县六堡镇,被唤作“六堡茶”。

另一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六堡茶,对国内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仍旧保持神秘。不仅在于它此前的生产主要用于外销出口,大部分消费市场不在国内。更在于在现代产业化发展中,六堡茶滞后了脚步。

但,值得庆幸地是,伴随普洱茶的盛行之风,一直笼罩在面纱下的六堡茶重新走进国内玩家圈子,其价值虽已被部分国人再度认可和关注,但还有待面向更为广泛的大众。

事实上,茶语网作为中国茶界受众广泛的茶文化信息传播者,早已对六堡茶这一品类关注良久。

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实地前往六堡茶核心产地,还在六堡茶整个历史进程的参与及见证者——梧州中茶茶业的解析与梳理下,前后形成了大量的系列稿件。

我们知道,这一杯几乎浓缩了半部茶叶外贸史的六堡茶,不论从历史、品饮、保健价值,抑或是收藏价值上,注定无法平庸。而,它所欠缺的也仅仅只是更为成熟的市场与广泛的普及化而已。

在此背景下,我们即将开启一场梧州中茶·南洋寻茶之旅,重温六堡茶在南洋茶饮文化的历史痕迹,探寻梧州中茶在南洋生根发芽的脉络与今日影响,以及六堡茶无法抹去的荣耀。

家与国,都融进一杯六堡茶里

思乡与保命,是当时南洋华工生命中很重要的两个命题。

梳理中国与马来西亚六堡茶的贸易业务,可追溯到十七世纪。

彼时,马来西亚作为当时出国劳工的主要目的地,也是六堡茶往东南亚方向出口的主要国家。其锡矿产业得到大量开发,大批的华人“下南洋”从事锡矿、橡胶等产业,同时也带来了饮茶习惯。

由于南洋炎热、潮湿,加上长期的体力劳动,前往马来西亚的矿工容易患上中暑、风湿、关节炎等病症。历来就有消暑热、祛湿气的六堡茶,便成为了那时华工的日常必备保命“良药”。

甚至后来,每当马来西亚的矿区招工之时,矿场主都要强调“有六堡茶免费供应”,否则难以招工。

正因如此,矿场主们从中国广西大量购进六堡茶,并以硕大的茶缸储存,每家矿场都会储备上十多缸六堡茶,以供工人们每天饮用。

马来西亚锡矿的全盛时期,六堡茶也顺势被大量引进,成为马来西亚华人日常必备的饮品,开创了一段味觉情缘。

可以说,那个时候的六堡茶,几乎是华工最爱品饮的中国茶。

家国使命,一杯六堡茶开启梧州中茶时代

追溯六堡茶的外贸历史,梧州中茶是绕不过去的参与见证人,并开启了六堡茶新的角色和使命。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茶叶公司在梧州成立支公司(梧州中茶前身)。当时受战争影响,1950年六堡茶的出口量仅为10吨。这个数据,不论从六堡茶本身,抑或是当时整个国家的复兴重任来说,都是不够的。

直到1953年,梧州支公司开始对六堡茶实行挂牌收购,六堡茶出口量开始回升,1953年就达到了1110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马来西亚的锡矿产业虽不复当年勇,但华工后裔早已在此落地生根。对他们而言,六堡茶不再是保命良液,而是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供需关系的形成,促使了梧州中茶开始与海外市场建立广泛联系。由于相关政治因素,马来西亚当时进口中国茶叶需要相关证件,随后广汇丰、联隆泰等七家茶行组成“岩溪茶行(马)有限公司”申请获得入口准证牌照,扩大了六堡茶份额。

可以说,从这之后,直到2005年外贸茶叶出口许可证管理取消以前,东南亚进口的六堡茶大部分是梧州中茶出口的。

时至今日,广汇丰茶行进门位置摆放的还是六堡茶,品种从传统的茶饼、散茶,到近几年出现的新包装茶砖、袋泡茶等,这些六堡茶也主要来自梧州中茶。

换句话说,梧州中茶在整个六堡茶的历史进程与延续中,或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推荐文章:
秋冬温暖旅程,从一杯红茶开始
龙井茶冲泡贴士
白茶,是被悄悄收藏的记忆
绿茶中最受欢迎的六大名茶
这些红茶入门知识一定要了解!
什么是拼配大红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