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釉建盏简介
黑釉是古代瓷器釉色之一,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黑釉 釉料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铁比例为8%左右,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时,烧成的釉色即呈纯黑。以铁为呈色剂,涂层厚约1.5毫米,经氧化焰焙烧,呈纯黑色。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至迟在东汉时就能烧制黑釉,东晋至南朝初的德清窑,用含铁6—8%的紫金土配制黑釉,釉面光泽,色黑如漆。东汉、东晋等早期黑釉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碱釉。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类。油滴、兔毫 、玳瑁、麻酱釉等,即属花色黑釉。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但当时的釉色为深褐绿色乃至黑色,釉层也薄厚不均,常有蜡泪痕,并在器表的底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较为盛行,宋代则是黑釉的高峰时期。明、清时期御器厂所烧黑釉器做工精细,多在纯净的黑釉上施以各种低温色彩,黑釉则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
黑釉建盏特点
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同时,石灰釉黏性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所以,建盏外壁底部往往有挂釉现象,而器物口沿釉层较薄,呈褐红色,有的近似芒口。建窑黑瓷的胎质基本特征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为含铁量较高所致;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从烧成工艺分析,建窑黑瓷为高温烧成,若胎土淘洗太细,则器物易变形。正由于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黑釉耐温性:720°C-820°C黑釉容易分散、着色力强、颜色鲜艳;低温黑釉着色力强,色彩明快。广泛用于釉上装饰;黑釉化学性能稳定、耐酸、耐碱、低温烤烧、节能、高抗蚀。
黑釉建盏产地环境
建盏产自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截至2015年9月,南平市境内已知矿产有50多种,探明储量的矿产有30多种,如铜、铅、锌、煤、铁、铌钽、玻璃、金、银、铂钯、钨、锡、石墨、硫铁矿、萤石、高岭土、滑石、重晶石、石灰岩、白云岩、蛇纹岩、钾长石、云母、压电水晶、叶蜡石、明矾石、珍珠岩、磷矿等。
南平市探明大型矿产产地11处,如政和压电水晶、熔炼水晶、浦城硫铁矿,邵武、建阳、松溪、光泽萤石矿,建阳石墨矿,延平铌钽矿,顺昌石灰岩、水泥硅质原料等。中型矿产地15处,其中铅锌矿4处、萤石矿4处、石灰岩矿1处,蛇纹岩矿2处,硫铁矿2处,铌钽矿1处,水泥硅质原料1处。小型矿产产地80多处。已知矿点矿化点700多处,化探异常200多处,重砂异常200多处,(其中黄金重砂异常14处,钨锡钼重砂异常112处),分流异常50多处,磁异常20多处,地面磁异常百余处,适宜制作建盏。
黑釉建盏加工工艺
(一)工艺流程
主要制作工艺流程为胚泥制备→拉坯造型→烘干施釉→高温烧制。
(二)工艺要点
胚泥制备:黄泥、粘土、红土等为主要原料按制盏要求进行配比,放入池内浸泡、搅拌成浆,用100至200目网筛过滤再浸泡、搅拌、过滤,重复4~5次后,制成膏状泥,密封放置于遮阳处陈腐,使胚泥达到组织均匀、细腻、无可见杂质,水分为26%~28%,细度为过100目筛余量小于0.5%。
拉坯造型:采用手工拉坯和半手工拉坯。
烘干施釉:成型胚体晾干到一定程度后进行修胚,修胚后进行烘干素烧再施釉或修胚后直接施釉,采用内荡和外浸的方法半露胎施釉,靠近底足外侧部分不施釉。
高温烧制:采用传统柴窑、电窑和气窑三种方式烧制。烧制过程控制窑内气氛为氧化焰或还原焰,并在1200℃~1400℃高温下一次烧制而成。
黑釉建盏器型种类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
①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 )。
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 其他类碗 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中、小型器较常见 )。
③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 )。
④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
黑釉建盏鉴别真伪
一:看外观(造型)。
宋代建盏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圆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型号有大、中、小三种,最常见的是中型,口径10—12、高度5-6、圈足2-3厘米的为多。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
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胎釉稍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过份灵巧,古韵不足。
二:看胎体。
宋代建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左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一公分,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有的由于和胎土烧结在一起,所以很难将之去除。
仿制品的胎土由于配料和加工手法与宋代有别,胎土加工过细,胎也修得过于整齐,胎壁稍薄,外观修得弧度过圆,底足挖得稍深,加上由于烧成条件与古法大为不同(仿制品不可能用龙窑和用松木等木料来烧制),因此仿制品的胎呈色较淡、细,没有宋代的那种粗、紫、黑、坚硬的沉重感。
三:看釉。
在“建盏”1310±20℃的烧成温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动,口沿处的釉较薄,并且多呈黄褐色,它的主要成份为三氧化二铁,因此所受到的侵蚀也比较严重。当我们用手抚摸口沿时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5—10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高低不平的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见时隐时现的露胎处。
建盏喝茶的好处
黑釉建盏是喝茶的妙器。明代许次舒《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籍乎器,谒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这段论述充分阐明了茶、水、器、火四个要素的辨证关系。当今,不同材质、不同式样的茶具层出不穷,可谓琳琅满目,但真正称得上品茗妙器的却微乎其微。
黑釉建盏喝茶有“洁、香、甘、滑”四妙。
一妙“洁”。黑釉建盏烧制遵循古法,没有高科技,天然环保,符合茶道“洁”的精要!
二妙“香”。茶遇盏生香,因为黑釉建盏的胎骨厚重,保温性好,有助于提升茶香。正如蔡襄在《茶录》中所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三妙“甘”。茶滋于水,水籍乎器,黑釉建盏有活水、软水的功效。黑釉建盏幻化的金属色斑能折射红外线,提高水分子的活性;另者黑釉建盏器壁孔隙比青白瓷器多,能吸附矿物质,降低水的硬度。因此,黑釉建盏能使水变得甘甜。
四妙“滑”。宋徵宗在《大观茶论》有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黑釉建盏发茶的功能是保温与活水作用的综合效果,用黑釉建盏品茗,会让人感觉水乳交融,甘润顺滑,茶性十足,韵深味浓,暗香涌动。 美中不足是黑釉建盏着黑釉,不便鉴赏茶汤颜色。
推荐文章:
低聚果糖沙棘茶
金银花茶的制作
石斛怎么泡茶
“茶珍”包装这样设计,难怪被誉为茶中
开卖茶叶店的生意可行吗?开家茶叶店的
养生花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