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自古产茶,据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唐朝,唐陆羽《茶经·八之出》中有载:“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祁门在过去则属于“歙州”的范围。唐司马途的《祁门县新修阊江溪记》记载: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余茶者七八矣……祁之茗,色黄而香”。
在唐代,休宁、歙县、祁门等地所产茶叶多以浮梁为集散地,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便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记载,可见在当时的祁门茶叶已有名气。明朝至清光绪以前,祁门盛产绿茶,而红茶的创制与生产则是光绪年间以后的事情了。
关于祁门工夫红茶的诞生时间,基本可以确定为在1875年前后,但关于创始人,流传较为广远的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是余氏论,另一种是胡氏论,还有一种粤商创制论。
根据1933年祁门茶叶改良场丛刊《祁门之茶叶》中的记载,1875年,安徽黟县人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乡经商,因有感于红茶在国际上畅销,而国内又生产甚少,于是便在东至县尧渡街设立茶号,仿制“闽红”。1876年又相继在祁门的历口、闪里开设茶庄扩大红茶的生产。此外,由威廉·乌克斯在1935年纽约出版的《茶叶全书》中也记载1876年“黟县茶商余某,至祁门传授红茶制造法,祁红声誉,自是鹊起。”
另一种说法是祁门人胡元龙首创祁红,在《中国茶文化辞典》:郑恭《杂记·祁门红茶源流》中记载,民国纪元前五十年(1861),有邑人胡元龙、陈列清相继在祁门南乡贵溪开设茶厂,招工授以焙制方法,祁红才开始萌芽。
1916年第20期《农商公报》中记载:“安徽改制红茶,权舆于祁、建(建德),而祁、建有红茶,肇始于胡元龙。”《祁门县志》也有记载:“胡元龙于光绪元年(1875)筹建日顺茶厂……按宁红制法改制红茶,运销九江,成为祁红创始人。起始,质量欠佳,销路不畅,年年亏损。迨至光绪八年(1882),复在村中建厂,精研改进,质量日高,起名胡日顺,运售汉口……”
有学者认为祁门红茶在历史上是一种泛称,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黔县及浮梁等地所产红茶皆称为“祁红”,又因为祁门、建德(今东至县)、浮梁(今景德镇)等茶区当时绿茶销路不旺,而国际市场上红茶畅销,故于清同治至光绪年间相继改制、仿制红茶的时代背景下,创制祁门红茶的可能并非一人一家所为,而胡元龙、余干臣等人只是名气较大而已。
祁门红茶从诞生后,很快就成为近代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短时间内畅销海外,这不仅是因为祁红的品质优良,是世界红茶中的精品,还因为当时国际市场上印度、锡兰、日本等国家在红茶领域竞争力低下,再加上欧美列强尚未大力扶持本国或殖民地的红茶事业,现代农业科技和大规模机器生产加工并未得到普及应用,这使得祁红在国际红茶市场上占据了绝对领先的地位。
然而在经过短暂的繁荣后,中国红茶对外贸易开始急剧走向衰落。19世纪下半叶,中国红茶对外贸易额均在100万担以上,期间甚至出现了年出口额150万担以上的“黄金十年”。但自从20世纪初开始,我国红茶出口额便开始急剧下降,到了1920年出口额仅为12.7万担。产制方式的原始和落后,繁重的茶厘赋税,动荡不安的时局环境,外商势力对国内茶商的打压,以及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最终导致了曾经中国近代茶业对外贸易代表的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祁门红茶迎来了复苏与发展,上世纪70、80年代,祁门老茶厂的技术工人们苦心钻研生产和拼配技术,对祁门红茶制作技术的提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90%以上的祁红用于出口,而祁门工夫红茶也被视作中国工夫红茶的代表。如今,延续近150年的“祁门香”仍在不断的前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茶叶大辞典》
《祁门红茶的前世今生》
《茶中英豪——“祁红”古今谈》
《祁门红茶原产地域范围考析》
《近代祁门红茶研究略述》
推荐文章:
“茶珍”包装这样设计,难怪被誉为茶中
金银花茶的制作
石斛怎么泡茶
开卖茶叶店的生意可行吗?开家茶叶店的
养生花草茶
低聚果糖沙棘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