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馆(自适应手机端)

白茶的历史沿革

小茶馆 0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

中国著名茶学家张堂恒《中国制茶工艺》载:“乾隆六十年(1796年)福鼎茶农采摘普通茶树品种的芽毫制造银针。”茶界一般都把1796年定为白茶创始时间。

关于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也有不同的观点。

史载,东汉时期,一个叫尹珍的青年怀揣家乡生长自制的"荼",拜谒著名儒学大师许慎,遭门丁刁难,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荼",片刻,许慎整个府邸充溢着浓郁的茗香。许慎踱步而出溯源,随即便邀尹珍入书房,将其"荼"冲泡相观,但见其外形优美,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汤色碧绿明亮,品之顿觉味鲜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更激发其在《说文解字》中对"荼"的注解,用"槚、茗、蔎"译注"荼"字的色、香、味。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另据考证,“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原文引自《永嘉图经》,这本成书于隋朝的图经可惜已佚,这就更好的说明白茶在隋朝以前就已出现,但在唐宋时期,福鼎产茶的记录有文字记载的很少。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据央视报道,2009年考古工作者在曾经创建了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吕氏家族墓的发掘中,发现了距今一千多年前宋朝的茶叶,更让大家惊奇的是,这些千年以前的茶叶还是茶叶中少之又少的极品白茶。白茶出现在北宋时期的西安贵族阶层,进一步证明了白茶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有了。

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上古时代尚无制茶法,人们运用自然晾青的办法,其实即是后来的茶叶“萎凋”工序,这也是一种古老的制草药方法。由此可见最早的茶,按制造方式应该是白茶,或者说这是中国茶叶史上“古代白茶”的诞生。湖南农业大学杨文辉教授就持此观点,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他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理由是我国利用茶叶已有四千年的历史,最初作药用,由于茶树萌发新芽有季节性,为了随时都能喝到茶叶,便将采集的幼嫩茶叶晒干收藏起来,这是茶叶加工的开端。也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茶学界专家陈椽教授同样认为:“如现时制白茶,可以说是制茶起源时期。”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公元1115年,关棣县向宋徽宗进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太姥山,古代交通十分不便,文人墨客鲜至,留下的文献资料与摩崖石刻较少。谢肇淛的《太姥山志》(三卷、成书于1609年)载:“太姥洋,在太姥山下,西接长蛇岭,居民数十家,皆以种茶樵苏为生。”“白箬庵……在摩霄峰背,有径路可达……凡五里许始至;前后百亩皆茶园。”明朝的陈仲溱《游太姥山记》写道:“……然皆养蜂卖茶,虽戒律非宜,而僧贫亦藉以聚众。”同时期的林祖恕在《游太姥山记》载:“……因箕坐溪畔,取竹炉汲水,烹太姥茗啜之。”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陆应阳《广舆记》载:“福宁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绿雪芽。”明万历四十四年《福宁州志·食货·贡辨》载:“芽茶84斤12两,价银13两2钱2分;叶茶61斤11两,价银1两4钱7分9厘。”这段记录,说明了明朝时期,福鼎茶人把制造白毫银针的芽茶收购价格与制造叶茶的白牡丹价格区别开来。

明朝田艺蘅《煮泉小品》赞道:“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生晒茶沦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指的就是白毫银针,明确指出,以日光萎凋生晒芽茶为最佳。明朝时期留下许多文献资料很好地佐证福鼎悠久的产茶历史。(图文来源:啊Q茶事;作者:无由) 


推荐文章:
喝乌龙茶你喝对了吗?
不是所有“白茶”都是白茶
柠檬红茶的制作
黄茶:温暖的黄温情的汤
白茶散茶、饼茶真的只是形状区别吗?
宝洪茶历史记载?历史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