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茶,并不是以植物“仙人掌”制成的茶,而是一种能让诗仙李白为其写诗的茶,属于绿茶类(蒸青绿茶),又名玉泉仙人掌茶,为80年代初恢复研制的传统名茶,始创于唐朝玉泉寺名僧中孚禅师,已有1200多年历史,产于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山麓玉泉寺一带,因其形状似仙人掌而得名。外形扁平如掌,色泽翠绿,满披白毫,冲泡后芽叶舒展,嫩绿匀整,似“出水芙蓉”,不但汤色嫩绿明亮,而且香气清雅,沁人肺腑。倘若含茶入口,初饮清淡回甘,再饮醇厚中带鲜爽,令人心旷神怡。
玉泉山位于湖北当阳市,被誉为“三楚名山”、“荆楚丛林之冠”,玉泉山东麓的玉泉寺,始建于东汉建安年(210~220),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也是闻名的游览胜地。此地山峦起伏,溪流纵横,白云环绕,景色优美,很适宜茶树生长。相传,玉泉寺旁的玉泉(珍珠泉),与四川峨眉山中峰寺旁的玉液泉水相通,说玉泉水味与玉液泉一样甘洌清心。玉泉山以奇洞怪石、曲溪名泉著称,名扬四海。名山名水名寺,产出了名茶仙人掌。
湖北自古产名茶,仙人掌茶的由来历史悠久,据湖北《当阳县志》和《玉泉寺志》记载:仙人掌茶创始于湖北当阳玉泉山麓的玉泉山寺,创始人是玉泉寺僧中孚禅师。此僧俗姓李,即李英,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族侄。他深通佛理,善于词翰,尤喜品茶,而且自已还能制得一手好茶。每年清明节前后,他总要吩咐小沙弥于寺左的“乳窟”外采摘茶树鲜叶,制成仙人掌茶,施舍过往香客。
史载,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正值唐代大诗人李白寓居栖霞寺时,李英云游至金陵(今南京)时,李英得知族叔李白寓居在金陵栖霞寺,便前去拜会李白,并赠玉泉仙人掌茶,还乞求诗稿。于是,李白作《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相谢。李白品茗之后,感慨万千,觉得此茶外形“其状如掌”,内质“清香滑熟”,与自己品尝过的许多名茶相比,别具一番风味。赞叹之余,诗兴勃发,研墨展笺,旋即赋诗作序,曰:
“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丛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迭,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在“序”中,诗人李白已将玉泉山地貌,仙人掌茶的出处和功能,以及写此作的缘由,说得明明白白。接着,李白在诗文中,以雄奇豪放的诗句,对仙人掌茶再一次作了描述。诗日:“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在李白的仙人掌茶诗中,已将仙人掌茶作了详细的描述:叶片外形如掌,色泽银光隐翠,香气清鲜淡雅,汤色微绿明净,饮后齿颊留香。如果配以寺前的珍珠泉,其味尤妙。具有“还童振枯,扶人寿,润肌骨”的功效。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唐代李白在栖霞寺作成的这首茶诗,不仅是重要的名茶历史资料,而且它还是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是最早以名茶入诗”的诗篇,这对研究寺院茶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李白诗中“曝成仙人掌”之句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有关晒青的文字记载,确凿证明玉泉寺僧人很早就在饮茶、制茶,其技术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仙人掌茶因李白以诗为其定名立传,而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我国优秀茶文化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明代诗人袁宏道与他的好友黄平倩同游玉泉山寺后,写了一首《玉泉寺》诗。诗中,袁氏写的“闲与故人池上语,摘将仙掌试清泉”。描绘的就是诗人与好友在玉泉寺旁,用玉泉水闲品仙人掌茶的情景。玉泉山因有玉泉寺出雅,玉泉寺因有玉泉为贵,玉泉因有仙人掌茶出名。千古流芳,长期以来,它们相得益彰,使之成为中华茶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
从中唐至明清,仙人掌茶的制作绵绵不断,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有“楚之茶,则有荆州之仙人掌”的记载。清光绪年间,李调元的《井蛙杂记》有“品高李白仙人掌”的赞誉。《当阳县志》、《玉泉寺志》都记载有仙人掌茶。但是,千年玉泉寺几经兴衰变迁,玉泉寺僧人再无潜心制茶之环境,仙人掌茶制作技艺散落到民间。
为了挖掘这一历史名茶,1962年,当阳县相关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开始对仙人掌茶制作技艺进行整理研究,后由陈继业、朱明煊、王浩君等人组成研制小组。他们参考有关历史文献记载,特别是李白“诗并序”对仙人掌茶的描述,选用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嫩叶片,结合当地民间的炒茶方法,经过反复研制,多次改进,终于制成了仙人掌茶。此茶片形似掌,色泽翠绿,茸毛披露,汤色明亮,香气持久,滋味鲜爽,风格独特。
仙人掌茶为全手工制作,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以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优质鲜叶为原料,工艺流程为蒸汽杀青、炒青做形、烘干定形、增香提毫。特级茶则以茶树一芽一叶新梢为原料,要求芽长于叶,多白毫。加工分为蒸汽杀青、炒青做形、炒干定型三道工序。
蒸汽杀青又称为蒸青,系继承唐代传统蒸青技术,采用竹制蒸笼,蒸笼内温度100摄氏度,将鲜叶薄摊在蒸盘内,以叶不挨叶为准,时间50—60秒钟,达到鲜叶失去原有光泽,叶面光滑,呈现灰绿,发出清香,叶质柔软时迅速取出扇凉。
炒青做形又分头青、二青、做形三个阶段,是形成仙人掌茶外形和内质的关键工序,分别应用“抓、带、抖、按”等手法炒制。头青的目的在于继续蒸发水分,按叶量3—5两,锅温130—120度,时间2—3分钟,采用“抓、抖”的手法,将锅内所有的叶子抓在手中,沿锅四周抖下,手势应轻快,要抓得净、抖得快、散得开使之受热均匀,变化一致。
二青的目的一是继续蒸发水分,二是初步做形,锅温100—80度,时间3—4分钟,采用“抖”、“带”手法,四指并拢,伸入锅心,将锅底茶叶贴锅璧往上带,兼有轻微压力,使外形稍扁直,带上后再抖,两个动作交替进行,一带一抖,使茶叶在锅中作往复炒动。
做形的目的是使茶叶扁平挺直,锅温90—80度,时间17—20分钟,投叶量3—5两,采用“抓”、“按”等手法,手势为四指并拢,大拇指分开,手伸入锅内要平,用力使茶叶扁平挺直。
烘干定形,将茶坯薄摊在烘焙灶上,温度70度,时间50—60分钟,边烘边按压,使其扁平,显毫完整。
增香提毫,将烘干后的茶叶半斤投入锅内,锅温先低后高,约60—70度,时间5分钟,手势要柔和轻巧,使芽叶完整,毫毛披露,含水量降至5%即起锅。通过以上制作过程,使仙人掌茶的品种特征达到外形扁平似掌,绒毛披露,汤色嫩绿,清香持久,叶底匀整成朵,色香味形俱佳。
今天的仙人掌茶既尽量符合古代仙人掌茶的主要特征,又合理融入制茶新技术。使其神形兼备,内外兼修,品质超过以往,为振兴传统名茶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1981年春,玉泉寺茶场恢复制作仙人掌茶,三年后被评为湖北省地方名茶。随着仙人掌茶的影响不断扩大,1982年4月28日,香港《大公报》以“传统名茶仙人掌”为题进行了报道,引起茶叶界高度关注,《中国名茶研究》、《中国茶经》等十余种专著期刊收录介绍了仙人掌茶。此后,仙人掌茶多次获得宜昌市、湖北省、全国名优茶称号。2009年获国家有机茶认证。
推荐文章:
柠檬红茶的制作
喝乌龙茶你喝对了吗?
不是所有“白茶”都是白茶
白茶散茶、饼茶真的只是形状区别吗?
宝洪茶历史记载?历史传说?
黄茶:温暖的黄温情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