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馆(自适应手机端)

《中国六堡茶》(七)

小茶馆 0

到了南宋,种茶在南方地区已是很普遍的事情。那时全国产量推测有5300多万斤,较唐代增长了2倍多,表明茶已成为极其重要的经济作物。

与此同时,宋代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积贫积弱”的封建王朝。它与契丹(辽)、西夏(党项)、女贞(金)烽火不息,财政困难、军需短缺是两大难题,故而宋代倍加重视始于唐代的榷茶制度。

“榷茶制”为起始于唐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它通过征购民间茶园,规定茶叶生产贸易的办法,将全国茶叶的经营统一交由朝廷全权负责。(图片来源于网络)

两宋时期,军备经费的主要来源为布、帛、茶,其中茶课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高宗末年,国家财政收入为5940余万贯,茶利占6.4%。孝宗时为6530余万贯,茶利占12%,由此可见茶课之丰厚。

除了丰厚的利润,还有前文提到的统治阶层嗜茶的风气,使得茶的政治属性逐渐超过商品属性。入宋后,皇帝、大臣、经济学家都直接参与茶法的制定和修订,且争论非常激烈,变更频繁,茶法也由此日臻完善。

现今留存于六堡及周边,树龄达几百年的老茶树证明,在宋代时期,六堡地区已开始种植六堡茶了。

宋代时期,整个中国茶业均得到长足发展。受此影响,南方茶业发展逐渐进入一个兴盛期。当时的六堡,也开始以流行的蒸青工艺生产蒸青绿茶,并按那时流行的做法制作茶饼,类似于当时广西著名的修仁茶压成方砖的做法。这种遗存唐宋制茶工艺的制茶法,在六堡茶区有一定的传承。据当地老茶人回忆,部分工艺甚至完整保留至清代中期,才慢慢改进。

有现存的老茶树为证,但为何苍梧这个六堡茶区所产的茶,在宋代直至明代的史料中不见记载呢?

其实,古籍记载是有的,只是长期被后人所遗忘。

北宋地理学家乐史所撰的《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王文楚点校本,2007年)中,对南方产茶的记载要比唐朝详细和丰富。书中岭南道八封州条土产记载:“春紫笋茶,夏紫笋茶。”作者乐史曾在南唐为官,加之《太平寰宇记》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故其所记录的茶区情况,应不限于宋初,还包括五代时期茶区的演变发展。

《太平寰宇记》广泛引用历代史料计约二百种,且多注明出处,为后人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图片来源于网络)

苍梧五堡、六堡地处山区,山路崎岖,极为难行,所产茶历来都是经东安江入贺江,再经封州出西江。因此,《太平寰宇记》所记载的封州春紫笋茶、夏紫笋茶,应是出自当时六堡山区一带,也就是六堡现在所产的紫芽品种。

为此,笔者(指彭庆中老师)曾专门到广东封开一带走访数个茶场及茶山,了解当地茶树品种、沿江种植状况、民间流传的说法以及当地对六堡茶的认知等,都印证了这个判断。另外,当时北宋抗金名臣、爱国诗人郑刚中,有一首名为《予嗜茶而封州难得有一种如下等修仁殊苦涩而日进两杯》的七律诗,诗题提到的类似“修仁茶殊苦涩”的制茶工艺特征,对比传统六堡茶制法,亦可佐证其记述的这些茶均出产于当时六堡山区一带的产茶区域。(详见本书《六堡茶工艺演变过程》的宋代章节。)

郑刚中(公元1088—1154年),字亨仲,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南宋抗金名臣,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传于世。

宋代起,六堡茶以其品种优势和逐步形成的加工工艺、良好品质,得到西江沿岸地区人们的广泛认同。慢慢地,六堡茶开始出封州进入西江,向东传播。

贺江封开段,六堡茶自此开始往更广大的地区传播

元中末期,民间开始流行散茶,六堡茶乡亦开始逐步向散茶制作过渡。到明朝初年,朱元璋因觉团饼烦冗,于是下诏“罢造龙团,一照各处,采芽以进”。这个不造龙团改做散茶的圣旨一下,上行下效,崇尚散茶之风便推广开来。

朱元璋提出“罢造龙团,唯采芽以进”,是散茶之风得以推广的根本原因。


推荐文章:
秋冬温暖旅程,从一杯红茶开始
绿茶中最受欢迎的六大名茶
这些红茶入门知识一定要了解!
龙井茶冲泡贴士
什么是拼配大红袍?
白茶,是被悄悄收藏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