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馆(自适应手机端)

皖茶记丨太平猴魁(一)

小茶馆 0

安徽一直是一个名茶辈出的地方,明代炒青绿茶的工艺从这里发端,一度影响了包括武夷茶在内的很多茶叶的加工,被全国各地普遍仿效。时至今日,安徽茶依然以其独特的工艺品质,丰富着人们的味觉。

安徽茶的产地主要集中在黄山地区和大别山区,仅仅是黄山一代,就有着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祁门红茶、休宁松萝等广为流传的品名。

继“一路向西”之后,古往今来国茶携茶刻科技,继续寻访皖茶,走进原产茶区的山川风物,品味一杯好茶的来龙去脉。

黄山区,不仅是黄山的大门口,拥黄山景区全境,更是大名鼎鼎的猴魁茶的产地。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

这里以前叫太平县,因其中心城区主要在甘棠镇,所以也被叫做甘棠,但当地人还是习惯称这里为太平。唐朝的时候,属于江南茶区。

陆羽《茶经八之出》的注释中,就提及了太平产茶:“太平县生上睦、临睦,与黄州同”。

从黄山区出发大约40来分钟车程,便可以抵达太平湖畔的猴坑村。今天的太平猴魁茶,正是以猴村(猴坑村)、猴岗和颜家三个村子出产的原料品质最佳。

坑谷幽深,峰峦起伏,黛瓦白墙,点缀在茶丛深处,一片徽派的艺术。

当地人讲,猴坑得名,也与此地猴子出没有关。而据《太平志》记载,太平凤凰尖一带“地逼仄或壁立,不能立足,上下如猿猱”,故此山间村落古称“猴坑”。当然,猴坑最为流行的传说,与猴子报恩有关,说的是黄山的一对白毛猴夫妇,因幼子到太平玩耍走失,母猴终日家盼望,化作黄山“猴子望太平”奇石,公猴独自到太平寻找,不幸遇难,被当地一老汉安葬,第二年春天,老汉到山中采茶,发现整个山岗茶树遍布,知是神猴所赠,后人于是将村子名为猴坑,安葬神猴之处名为猴岗,茶名为猴茶。

时至今日,通往猴岗的山路十分险峻,道路狭窄且多急弯,也只有当地“老司机”方能开车上山。山坡上,有一颗茶王树,树姿伸展,叶质肥软,久历岁月,依旧生机无限。

猴坑地区属于太平湖环绕山体,水雾充足,群峰相环,土壤为变质页岩风化的乌沙土壤,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有机质,通气排水,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十分利于茶叶中氨基酸物质的合成,所制茶叶自然香气高长,滋味甘爽。乾隆年间,便有“太平产翠云茶,香味清芬”的记载,到了清朝中后期,“太平尖茶”闻名于世。

山间茶丛零星分布,采摘有一定难度,一天采下来,也不过1-2斤鲜叶。

且太平猴魁对鲜叶等级要求严格,以“两叶抱一芽”“三尖平”(两叶片尖与芽尖齐平)为标准,需要等待鲜叶有一定的成熟度时方可开采,故没有“明前茶”一说。今年是在4月12日左右开园采摘,且为保证品质,仅持续15-20天,不采夏秋茶。当地的品种叫做柿大茶,属于中叶种茶树,制作出来的猴魁茶长达7-8cm,在中国绿茶中独树一帜。

那么,太平尖茶是如何演变为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太平猴魁,“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外形背后,又有着怎样独特的工艺呢?为什么说猴魁茶是一根一根数出来的茶,所谓的捏尖和布尖,两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喝一杯冷泡猴魁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孙中山先生“饮杯猴茶,可以无憾”的赞叹之下,饱含了多少代人的心血与故事?

未完待续......


推荐文章:
什么是拼配大红袍?
秋冬温暖旅程,从一杯红茶开始
白茶,是被悄悄收藏的记忆
龙井茶冲泡贴士
绿茶中最受欢迎的六大名茶
这些红茶入门知识一定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