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馆(自适应手机端)

聊一下六安瓜片的历史

小茶馆 0

六安,拼音:Lùān,注音:ㄌㄨˋㄢ。六安地区建置历史悠久,夏属皋陶后裔封地——英(今金寨、霍邱境)、六(Lù)(今六安市北)故六安城又称皋城。

六安瓜片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烘青绿茶的典型代表。其“瓜子型”外形和“拉老火”工艺,在中国茶叶中独树一帜。

历史上对六安瓜片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六安瓜片vs.六安茶

六安瓜片vs.松萝茶

六安瓜片vs.六安梅茶

六安瓜片vs.皖西大茶

巧了,每种说法都有考究。

六安瓜片vs.六安茶

历史上有记载的是明清时期,六安茶作为贡茶,占有一席之地直到清朝咸丰年间贡茶制度终结,历经两朝近五百年。

很多史书都写到过

1.“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余,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明·陈霆《两山墨谈》)

2.“六安茶:品亦精,入药最效。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质实佳。”(明·屠隆《茶笺》)

3.“松萝香重;六安味苦,而香与松萝同。”(明·熊明遇《罗岕茶疏》)

4.“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明·许次纾《茶疏》)

5.“居士姓茶,族氏众多,枝叶繁衍遍天下。其在六安一枝最著,为大宗;阳羡、罗岕、武夷、匡庐之类,皆小宗;蒙山又其别枝也。”(明·徐岩泉《茶居士传》)

6.“近以岕山茶为君,虎丘茶为相,六安、潜山茶为将。”(清·刘源长《茶史》)

7.“岕茶如名士,武夷如高士,六安如野士,皆可为岁寒之交。六安尤养脾,饱食最宜。”

8.“予少年嗜六安茶,中年饮武夷而甘,后乃知岕茶之妙,此三种可以终老。”(清·张英《聪川斋语》)

六安茶在当时品质好地位高,与武夷茶、岕茶齐名。连明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中都有写到六安茶。六安瓜片茶是在六安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六安茶的后起之秀。

六安瓜片vs.松萝茶

明代,徽州休宁的松萝茶与湖州长兴的罗岕茶、苏州的虎丘茶为三鼎甲。

这在史书上也有记载

1.“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浓郁,并可雁行颉颃。”(明·许次纾《茶疏》)

2.“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岕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明·谢肇淛《五杂俎》)

3.“计可与罗岕敌者,唯松萝耳。”(清·冒襄《岕茶汇抄》)

松萝茶在当时属网红,各地纷纷效仿,仿的什么呢?制作工艺。松萝茶作为炒青、烘青绿茶的代表,其制作工艺不仅被六安瓜片沿用,也对后世中国茶叶加工工艺产生深远的影响,开后世中国各种名优绿茶的先河。

知识小拓展:

松萝茶制作特点是摘片和炒烘。

1、摘片:鲜叶要求嫩,并且“去尖与柄”、“断蒂去尖”、“去其蒂杪”,即剪去叶尖(杪)和叶柄(蒂),“但留中段”。

2、炒烘:一炒锅(杀青),一焙锅(毛火),炒锅用武火,焙锅用文火,炒宜热,焙宜温,类似后来皖西地区流行的生锅和熟锅。将杀青叶“出之箕上薄摊,用扇扇冷,略加揉捋”,“再略炒,入文火铛焙干”。最后,“复于此中再总焙”,入焙笼烘至足干。

徽州松萝制取半叶,去尖与柄,霍山松萝用全叶,不去尖与柄。六安瓜片茶的扳片和松萝茶的摘片有异曲同工之妙;瓜片茶的生锅和熟锅作业继承了松萝茶“铛二,一炒一焙,火分文武”;瓜片茶的小火也是对松萝茶“复于此(烘笼)中再总焙”的继承。

六安瓜片vs.六安梅片

片茶,顾名思义是一片茶的意思。唐宋时期的片茶是指饼茶,一片即一饼,是相对散茶、末茶而言的紧压团饼茶,这跟唐宋时期的制茶工艺和文化环境有关。到了明清时期,片茶是指用叶片所制茶,比如松萝茶。

史书上记载了

1.“贡茶:即南岳茶也。天子所尝,不敢置品。县官修贡,期以清明日,入山肃祭,乃始开园。采制祖松萝、虎丘,而色香丰美,自是天家清供,名曰片茶。初亦如岕茶制。万历丙辰,僧稠荫游松萝,乃仿制为片。”(明·周高起《洞山岕茶系》)

2.“《通志》:六安州有小岘山,出茶名小岘春,为六安极品。霍山有梅花片,乃黄梅时摘制,色香两兼而味稍薄。又有银针、丁香、松萝等名色。”(清·陆廷灿《续茶经》“茶之出”)

知识小拓展:

梅花片简称梅片,但不全是“黄梅时摘制”,梅片茶在清代也作贡茶,采制于春季。像银针、梅片得名于干茶的外形,银针是单芽,毛尖是连芽带叶,梅片是叶片,这也表明梅片不仅原料是叶片,加工时也未经手揉,从而保持了本身的外形特征。

史书又记载了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霍山县志》卷之七“货属”:“茶,本山货属,以茶为冠。其品之最上者曰银针(仅取枝顶一枪),次曰雀舌(取枝顶二叶之微展者),又次曰梅花片(择最嫩叶为之)、曰兰花头(取枝顶三五叶为之)、曰松萝(仿徽茗之法,但徽制半叶,霍制全叶)。皆由人工摘制,俱以雨前为贵。其任枝干之天然而制成者,最上曰毛尖,有贡尖、蕊尖、雨前尖、雨后尖、东山尖、西山尖等名(西山尖多出雨后,枝干长大,而味胜东山之雨前)。次曰连枝,有白连、绿连、黑连数种,皆以老嫩分等次也。至茶既老而不胜细摘,则并其宿叶捋而雉之曰翻柯,皆为头茶。至五月初,复茁新茎,其叶较头茶大而肥厚,味稍近涩。价不及头茶连枝之半,是为子茶。”

大致来理解是,六安茶分两类,一类是叶茶,一类是芽茶。叶茶包括雀舌、梅花片、兰花头和银针,多作为贡茶。依叶片老嫩的不同分别加工成雀舌(嫩叶初展)、梅花片(一二嫩叶)、兰花头(三五成熟叶)被后来的瓜片茶所继承。芽茶指连芽带叶,上品称毛尖(贡尖、蕊尖、雨前尖、雨后尖、东山尖、西山尖等),次称连枝也称大茶(白连、绿连、黑连),是六安茶的大宗。

雀舌、梅花片、兰花头都是六安瓜片的前身。

六安瓜片vs.皖西大茶

大茶是皖西地区的传统茶类,有大兰花、绿大茶和黄大茶。由于在毛火初干后,最后拉老火提香、足干,俗称“干烘”,故大茶又称“干烘”。

《儒林外史》第二十三回:“茶馆里送上一壶干烘茶,一碟透糖,一碟梅豆上来。”

大茶的加工工艺一般为:炒生锅→炒熟锅→拉毛火→拉老火。由于大茶的鲜叶偏粗老,锅大、投叶量多,加之温度高,用手翻炒杀青吃力,于是改用竹丝帚或芦花帚、苕帚翻炒,以减轻手的负担,提高效率。其实,早在明代就有“手加木指”的替代。这一苕帚炒制特点被六安梅片(瓜片)、舒城小兰花、信阳毛尖等吸收。大茶的原料连枝带梗,梗中水分不宜透干,故在最后拉老火提香、足干。拉老火被六安梅片(瓜片)吸收过来,并推到极致。六安瓜片茶在制茶工具及工艺方面,与皖西大茶有许多共同之处。

音符

从六安瓜片和其他茶的渊源来看,它汲取了采制工艺的精华,原料、外形和工艺上保留着传统加工特点,独树一帜,其超高的品质特征使之在明清时期作为贡茶被广泛传播,如今仍在成国十大名茶中占有一席之地。


推荐文章:
炒青和碧螺春之间的区别
乌龙茶那么多 我们该怎么来称呼它们呢
龙井茶怎么泡才正确你知道吗?
福鼎白茶发展历史之民国时期
淡而不薄是白茶,白茶有什么特点?
武夷岩茶手工制作全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