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七碗茶诗,喝茶之人应该都马上能说出几句: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情不自禁悠悠哉哉的念完,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另一首诗——《咏六安茶》。《咏六安茶》中曰:“七碗清风自六安”,咦?这样高的评价,六安茶究竟是什么茶呢?
六安茶,指的是产于寿州盛唐,也就是今天安徽六安一带的茗茶。早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里,就出现了关于六安茶的记载。弘治七年,朝廷分设霍山县,六安州、霍山县俱上贡茶品,汇于六安州总进,故而世人多统称二者为六安茶。
六安茶历史悠久,在清朝时就被列为“贡品”,慈禧太后曾月奉十四两;经典名著《红楼梦》中写品茶相关的更有80多处提及六安茶。后来,六安茶中诞生了六安瓜片,形似“瓜子”,滋味浓醇还耐泡。作为绿茶中别具一格的“奇葩”,一跃成为十大名茶之一。
六安茶区,气候独特
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记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中也称“六安茶之片茶,为茶之极品”。六安瓜片产区地处大别山腹地。该地季分明,温暖湿润,无霜期长,光热资源丰富,降雨充沛,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转换的过渡带,有着独特的小气候。
而茶园多在山坡冲谷之中,生态环境优越,病虫害很少。
谷雨茶,求“壮”不求“嫩”
与大多数绿茶不同的是,六安瓜片并没有饱受人们推崇的“明前茶”,核心产区的六安瓜片的头采时间都要等到4月上旬左右。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前后,茶树新梢长至“开面”,茶叶成熟度高、内含物丰富。此时采摘,挑选出健康肥壮的第二叶制茶,无芽无梗,制出的成茶香气高、滋味浓郁,品质佳。
所以六安瓜片,口感浓醇不青涩。比起芽头茶,更为耐泡;去除了茶梗,减轻了涩味;选用肥壮的第二叶,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高,滋味更鲜醇。
浴火重生,苦尽甘来
六安瓜片原料的采摘不简单,制作工艺也很颇为复杂。要经过采摘、扳片、炒生锅和熟锅后,还要经受拉小火、毛火、老火。叶片不像嫩芽娇弱,所以在炒青过程中,温度和力度都要远远胜于后者,炒锅达到160℃高温,人手难以胜任,便只能借用高粱穗和节花帚作为翻炒工具,边炒边拍。
六安瓜片核心的一道工序——拉老火,整个过程只能用壮怀激烈来形容。拉老火正是六安瓜片成形、显霜、发香的关键工序。
拉老火采用木炭,明火快烘。每篮摊茶叶十斤左右,由两人抬起烘笼,上烘2~3秒翻一次,以保持成茶色泽绿且鲜艳。来回要走70~80次,焙至茶叶起霜才结束。这样一个烘焙工一天下来,相当于走了十几公里路。
六安瓜片保持着传统的制作工艺,不因复杂而敷衍,亦不因精细而失去耐心。在对火工的巧妙运用和拿捏中,将一片普通的叶子炼制出奇崛的底蕴和香气。
不寒胃,更耐泡
绿茶为不发酵茶,一般来说是性寒。但六安瓜片的烘焙从小火到老火温度逐渐升高,是罕见的由低温到高温烘焙的烘青类绿茶,借鉴了中医炮制中草药的方法,更好刺激内含物质生发,大幅度减少了绿茶的寒性。
在拉老火的高温作用下,六安瓜片的滋味和香气更为突出,高温也促进了茶叶中苦涩物质的转变,使绿茶滋味变得醇和、甘甜。
很多人会发现,六安瓜片就算泡一晚上也不会觉得苦涩过重。苦尽甘来这四个字放在六安瓜片上,那就是制茶上的苦换来了茶叶的甘甜。谷雨茶,更香浓;不寒胃,更耐泡!想喝绿茶又担心寒凉的茶友不妨一试。
推荐文章:
秋冬温暖旅程,从一杯红茶开始
白茶,是被悄悄收藏的记忆
这些红茶入门知识一定要了解!
什么是拼配大红袍?
龙井茶冲泡贴士
绿茶中最受欢迎的六大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