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的加工有一套炉火纯青的技艺,归纳起来有“生锅”“熟锅”“烘焙”三道大工序,经历百年传承至今。传统的信阳毛尖炒制有一套百年传承的手工技艺,已经荣膺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传统的手工炒茶技术主要应用于高档茶的制作。
手工炒制信阳毛尖的工艺流程是:鲜叶摊晾→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拣剔。
一、摊晾
摊晾是信阳毛尖制作过程中的第一步。关系到毛尖香气和品质的重要环节。鲜叶经过摊晾后,散发水份,挥发青草气,增加香气,调和滋味,使茶青叶面变得柔软。
摊放鲜叶首选竹席或竹匾内,优点是会增加茶的清香,现在也用木框纱网来摊晾。摊放要厚薄均匀。每平方摊鲜叶1公斤左右,最多不超过2公斤,时间在3到10小时之间,摊晾要避免阳光直射,1到2小时及时翻动一次,鲜叶色泽由鲜绿转为暗绿;叶面光泽消失,青草气减轻,散发出果香时开始转入下一道工序。
二、生锅
生锅的作用是杀青和初揉。生锅锅温较高在160℃~200℃之间。茶青的老嫩与锅温成反比。级别高的茶青鲜嫩锅温要低,级别低的茶青锅温高。
每锅投叶量在八两到一斤半之间。高档茶投叶量少,低档茶投叶量稍多一些。用直径生锅俗称牛四锅,是直径在84厘米的铁锅,以35°斜角安装在33厘米高的锅台上。打磨清洁锅面是第一位的,整个炒茶的过称中自始至终都要保持炒茶锅的清洁卫生。
炒茶锅都安置在室内,生火烧锅的茶灶则在室外,燃料则是遍地都有的柴火。避免烟熏火燎影响茶质。当锅温达到要求时,鲜叶下锅,掌握火候,用竹茶把适时炒、揉捻、整形。
决定信阳毛尖色泽最重要的工艺就是生锅,生锅炒茶过程中的巧妙的利用锅温和水气来破坏酶的活性,制止酶氧化,同时芳香物质发生变化,促进低沸点的青草气散发。香气大部分留下来。另外产生一些芳香成分,形成信阳毛尖特有的板栗香,经过这道工艺,信阳毛尖已经具备了清汤绿叶的特点。经由生锅:叶色由翠绿变为暗绿,青草气变成清香气。叶绵软而不粘手,手握成团抛之即散。
三、熟锅
熟锅与生锅并排连在一起,大致相同,熟锅的燃料常用的是木炭,有利于控制火温。熟锅锅温较低,特级、一级80℃~100℃;二级、三级及三级以下90℃~120℃。熟锅主要用手炒制,通过抓条和甩条来整理条形。经由熟锅进一步蒸发水分,发挥香气,做条整形,从而使茶叶转变为信阳毛尖细、圆、紧、直的条形。到茶条成形,有七八成干时,即可用茶帚将茶扫出锅外的茶簸箕中。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烘焙。
四、烘焙
熟锅炒制后的茶叶摊放凸心竹匾上烘焙。烘焙在信阳当地俗称为打火。烘焙分3个阶段,第一次打火称为初烘、摊放、第二次打火就是复烘。打火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行干燥蒸发水分,防止茶叶劣变。同时是茶叶外形得以固定下来。稳定茶叶的品质。
1.初烘
用来烘焙的竹匾直径约85公分,中间的烘头部分拱起,烘焙的燃料是木炭。初烘温度(烘头中心处)70℃~90℃,时间20分~25分,每隔5分~8分翻动1次。复烘采用文火慢烘,温度60℃左右,时间30分,每隔10分翻动1次,每次烘摊叶量为初烘摊叶量的2倍。以木炭作燃料,烘前1小时生火,火温要稳定,上叶厚薄要均匀,烘心顶可适当厚一些。翻烘时,要把烘头轻轻拿下来,放在可以转动的竹扁上翻动。手势要轻,翻动要匀,翻后轻轻上炕,防止茶末掉入炕内,产生烟味。
2.摊放
经初烘后的茶叶要摊放4小时左右,最低不少于40分,摊放厚度33厘米左右。通过摊放,使叶内水分重新分布,利于足干。初烘后茶叶含水量10%~15%,手捏稍感戳手,有弹散力,色绿、香正。复烘后茶叶含水量约6%,手揉茶叶成粉末,色泽翠绿,香气清高,外形美观,白毫显露。
3.干燥
干燥是信阳毛尖最后一道工艺,是形成茶汤滋味的重要环节,是将熟锅后的茶叶,经过再次摊晾匀水后,将茶叶均匀摊放在坑头上或干燥机内进行最后的干燥。进一步破坏余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使信阳毛尖“形美、香高、味醇”在这一工艺中固定下来,使茶叶的含水量在6%左右,否则香气低闷不爽、味涩、带水闷味。茶氨酸是茶叶的独有成份,低温慢焙和保持白毫的茶叶氨基酸的含量就高,假如温度过高,形成高火,势必使茶叶中部分物质焦化和分解。变成焦味或苦味,因此,茶汤滋味不仅与鲜叶质量有关,同时与茶叶加工工艺也有很大关系。
五、拣剔
经烘焙足干后,还要进行人工拣剔,把条索不紧的粗老叶和黄片茶梗及碎末剔出来,达到各级茶应具有的外形标准。经拣剔的各级净茶为毛尖;片茶(或称回青条)列为五级;大片及碎末列为级外茶。
推荐文章:
龙井茶冲泡贴士
秋冬温暖旅程,从一杯红茶开始
白茶,是被悄悄收藏的记忆
这些红茶入门知识一定要了解!
绿茶中最受欢迎的六大名茶
什么是拼配大红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