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茶叶,许多人都知道绿茶、红茶,但要说出全部的茶类,却总有些容易遗忘。红茶和绿茶是最常见的,好记;白茶和黑茶这也是一对;大红袍、铁观音,这是乌龙茶。还有个什么来着……黄茶?
在争奇斗艳的中国茶叶里,黄茶的存在感的确不够高。就算在十大名茶里,也只有一个君山银针是黄茶,往往还因为名字被误会为白茶,可真是太委屈了。
白毫银针是白茶,怎么君山银针就不是白茶了呢?
其实黄茶和白茶还真有些像,但论到制茶工艺,其实黄茶和绿茶更像。事实上,黄茶的工艺就是在绿茶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只比绿茶多了一道闷黄的工序。正是这道闷黄的工序,造就了黄茶独特的滋味口感。
“黄茶”之名在历史上早有出现,不过古代对茶没有明确的分类,唐宋之际所说的“黄茶”多是因芽叶显黄色而命名,与我们现代按工艺来划分的黄茶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现在我们所指的经过闷黄工艺而形成黄汤黄叶特点的茶类,生产工艺约形成于公元1570年前后。黄茶中产量居首的黄大茶,即创制于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之间),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三种,其区别主要在原料的选择上。黄芽茶在采摘时选择细嫩的单芽或者一芽一叶,黄小茶的鲜叶标准为一芽二三叶,黄大茶的采摘标准则扩大至一芽四五叶。
采好鲜叶,经过杀青、闷黄、干燥三道工序,黄叶黄汤的黄茶就可以制作完成了。其中最关键的闷黄工序,主要做法是将杀青揉捻后的茶青用纸包裹起来,有的还会盖上湿布,长时间放置,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在湿热闷蒸的作用下,叶片中的叶绿素被破坏,成品茶叶呈黄色或绿色,茶叶中的游离氨基酸及易挥发的物质增加,茶叶滋味甜醇,香气浓郁。因此,汤色呈杏黄色或淡黄色。
闷黄的时间各家做法不同,从几十分钟到几天不等。闷黄的时机、次数和方法也不同,有的在杀青后闷,有的在揉捻后闷,有的在毛火后闷,有的闷炒交替,还有的闷烘结合。比如北港毛尖的闷黄时间最短,为30~40分钟,温州黄汤的闷黄时间最长,需要2~3天。君山银针二烘二闷,蒙顶黄芽三闷三炒。
这些不同的闷黄工艺,造就了不同的黄茶的独特风味。在历史上,黄茶的出现本就是为了解决炒青茶香味易失散、陈化较快、口感较苦涩的缺点,或是为了解决绿茶不利于运输的变质之苦。加上闷黄之后,茶叶的鲜味虽有所损失,但韵味却更长,并且更多了甘香醇爽的味觉体验。
黄茶中最出名的要属湖南洞庭的君山银针,四川的蒙顶黄芽也是历史悠久的黄芽茶代表。其他的如霍山黄芽、北港毛尖、沩山白毛尖、远安鹿苑茶、皖西黄小茶、广东大叶青、温州黄汤等,也都是黄茶中的主要品种。
黄茶似乎长期处在六大茶类中最没有存在感的食物链底端,也许是因为黄茶与绿茶较为相似,更多人惯于选择熟悉而清鲜的绿茶;也许是因为黄茶的优秀产品太少,其滋味的受欢迎程度也就不如其他茶类;也许是因为部分黄茶的制作工艺在历史中有断代,与空缺相伴而来的自然是关注度不足和接受度不高。
但是,这些都无法抹杀黄茶醇爽甘甜的独特味觉体验。以君山银针为例,其茶叶芽头肥壮,紧实挺直,芽身金黄,满披银毫,称为“金镶玉”;汤色橙黄明净,香气清纯,滋味甜爽,叶底嫩黄匀亮。用透明的玻璃杯冲泡,一开始可以看到芽尖朝上、蒂头下垂而悬浮于水面,随后缓缓降落,竖立于杯底,忽升忽降,三起三落,至为美观。
推荐文章:
柠檬红茶的制作
喝乌龙茶你喝对了吗?
宝洪茶历史记载?历史传说?
黄茶:温暖的黄温情的汤
不是所有“白茶”都是白茶
白茶散茶、饼茶真的只是形状区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