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馆(自适应手机端)

斗茶是什么?斗茶的由来以及宋代斗茶图

小茶馆 0

  斗茶又称茗战,出现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是一项茶客之间比赛茶叶质量优劣的活动,不但要评出茶的优劣,还要决出品茶者的胜负。斗茶的标准,一是斗色,茶汤色白为佳;二是斗水痕,茶盏上水痕少为胜,是一种比品茶更艺术化的饮茶方式。按现代的说法就是名茶评比。

  斗茶是在茶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风俗。东晋大将军桓温每设宴“唯下七奠茶果而已”,这是茶宴的原型。南北朝时,“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于此”。

  唐代贡茶制度建立以后,湖州紫笋茶和常州阳羡茶被列为贡茶。两州刺史每年早春都要在两州毗邻的顾渚山境会亭举办盛大茶宴,邀请一些社会名人共同品尝和审定贡茶的质量。

  茶宴的盛行,民间制茶和饮茶方式的日益创新促进了品茗艺术的发展,于是斗茶应运而生。五代词人和凝嗜好饮茶,在朝时率同列递日以茶相饮,味劣者有罚,号为“汤社”,开辟了宋代斗茶之风的先河。

  宋代斗茶以点茶时产生的白色泡沫进行比试。“茶汤色白为上品”是宋代时对于斗茶的标准。为了分辨茶色,黑釉茶盏成为斗茶的必用之盏。北宋学者蔡襄在《茶录》中写道:“茶色白,宜黑盏。”建盏深沉的底色极好地衬托茶色的白,强烈的对比,让茶的优劣一目了然。

  斗茶最初只在上层社会人士间进行,后来逐步普及到民间。宋代范仲淹的诗《斗茶歌》、唐庚的笔记《斗茶记》和由宋入元的赵孟�的绘画《斗茶图》等,都描绘了宋代斗茶的情景。

  上层社会人士斗茶的情景,可以从北宋诗人范仲淹所作的七言古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略窥一二: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b,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民间的斗茶,赵孟�的《斗茶图》则作了十分形象生动的描述。这种十分普及的斗茶活动,促使人们在茶叶制作和烹沏技术上精益求精,从而大大推动了茶和茶文化的向前发展。

  宋朝百姓大多都爱饮茶斗茶。每天茶馆一大早就开始营业,茶饼的清香萦绕于大街小巷。南宋人洪迈的笔记中曾记载:“宣和初年,一个要到吏部办事的官人,起得太早了,于是他就前往茶馆休息”。

  宋代人喝茶,不仅要讲究茶具美观实用,还强调茶汤与茶盏的颜色相衬。而宋代斗茶的盛行,还要从宋徽宗说起。据《茶林趣录》记载:“宋徽宗嗜茶如命,会见群臣时,宋徽宗喜欢亲自为大臣们展现高超的茶艺。”宋徽宗还撰写了一本《大观茶论》,对茶叶的产地、采制、品质以及斗茶的风尚均有详细的论述。

  不仅如此,徽宗也爱好斗茶,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宫外来了一位白胡子老僧请求跟皇帝斗茶。宋徽宗十分好奇,此人究竟有何好茶敢与皇宫里的名茶叫板。于是急召老僧入宫,几番斗茶下来,徽宗只好甘拜下风。原来,这位老僧带来比斗的茶叶是一种珍藏了三百多年的茶中珍品,名叫“甘露草”。这个故事反映出宋徽宗对斗茶的推崇。而民间争相给皇帝贡奉好茶,也使民间斗茶的风气愈演愈烈。

  南宋的《斗浆图》就描绘了中国宋代民间斗茶的场景,这里的“斗浆”就是斗茶的意思。画中描绘了街头巷尾叫卖的小贩在休息时进行斗茶,有6个提着茶瓶斗茶的人,他们有的提起茶瓶倒茶,有的正在把盏品茶,有的手提茶瓶、茶盏,这6个人面前都摆放着一套斗茶器具。茶瓶、茶盏放置在精美的竹篾提器中,旁边还有竹编容器用来装木炭。

  北宋中期以后,宋朝的斗茶欢声也随风飘扬到了北方。辽国和金国地处北方,契丹人、女真人的生产方式以畜牧业为主,多食肉乳,蔬菜水果较少,饮茶可以补充必要的维生素,而从南方传来的斗茶,让他们对茶的理解,从“饮”发展到了“玩”,引起了质变。

  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斗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茶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推荐文章:
喝乌龙茶你喝对了吗?
柠檬红茶的制作
黄茶:温暖的黄温情的汤
白茶散茶、饼茶真的只是形状区别吗?
不是所有“白茶”都是白茶
宝洪茶历史记载?历史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