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名“碧螺春”。碧螺春,又称洞庭碧螺春,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其特点为条索紧结,茶叶卷曲如螺形,白毫饱满显露,色泽银绿诱人,加上产于春季,因此名为“碧螺春”。国人栽种饮用碧螺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从唐朝时就将其列为皇家贡品,至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对其更是爱不释手。千百年来,国人对碧螺春的喜爱有增无减,只因它形美、色艳、香浓、味醇,人们赞道:“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香爽生津”。
水土:温润洞庭
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一带,是碧螺春的主要产地。洞庭山位于太湖东南,由东山、西山组成,两山之间隔水相望。洞庭山位于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加上太湖的气蒸云梦、碧波荡漾,使得这里四季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山间日日云雾缭绕,水汽充足。这里的土壤多为红壤,由石英砂岩和紫色云母砂岩以及中生代石灰岩组成,对茶树来说酸碱适度,营养沃足。
栽种:果茶间植
明代《茶解》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洞庭碧螺春有着独特的花果香气,这要归功于当地的茶果相间栽培,即茶树栽于果园中,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等果树与茶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冶茶味,彼此交融,使得洞庭碧螺春独具天然果香。
工艺:早采嫩采
碧螺春的采摘有三大特点:采得早,采得嫩,拣得净。
每年春分前后,当新芽初展一芽一叶时便要及时采下。采摘会一直持续到谷雨前后,但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好,最为名贵。
采回的嫩芽叶形卷如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往往需要6.8~7.4万颗芽头,甚至曾有过9万颗芽头制成500克干茶的记录,可见芽叶之幼嫩、茶农采摘功夫之深厚。
采回的芽叶要及时进行挑拣,剔去鱼叶和不符合标准的芽叶,只留下匀整一致的芽叶。挑拣的同时进行鲜叶摊放,促使茶叶内含物轻微氧化,有利于好茶品质的形成。
制作:古法炒制
洞庭碧螺春要求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是以成品鲜香,清香袭人。炒制的过程分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炒制。
要炒出好茶,不能使用机器、燃气灶等设备,好的茶农,都掌握着“古法炒制”的诀窍。手工炒茶,需要的是灵巧的双手、谨慎的头脑,整个过程都靠双手操作,讲究手巧、手快。
以果木烧火,加温,凭多年的炒茶经验及时退火、加火;在高温的铁锅中,双掌翻炒、揉捻、抖散,刚柔并济,力道严格。炒茶老师傅们凝神聚气,对于整个过程的把控,全凭个人手艺。
手工炒成的碧螺春,品质好,口感佳。跑成茶后,色泽嫩绿明亮,茶叶徐徐舒开,茶汤银澄碧绿,香气诱人,口味甘甜清凉,回味悠长。
然而如同许多传统手艺一样,手工炒茶如今也面临着是否会后继无人的风险。传统手艺的练就,需要的是经年累月的苦功,是一颗不骄不躁的沉静之心。洞庭山的炒茶师傅们,对于手艺以及文化的传承感到十分迫切,希望让这有着500多年历史的炒茶古法代代相传。
品茶:沁人心脾
清代李慈铭《水调歌头》词曰:时有惠风徐至,赢得嫩香盈抱,绿唾上衣妍。碧螺春冲泡后,清香芬芳,汤绿水澈,即使先冲水后放茶,茶叶仍能徐徐下沉,展叶生香;顶级的碧螺春甚至用冷山泉也能泡开,足见其茶叶芽头壮实,其它茶叶莫能望其项背。碧螺春作为绿茶的代表之一,其叶苦、甘,性凉;“苦”能泻下、祛燥湿、降火;“甘”能补益缓和;“凉”能清热。
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儿茶素、维生素C、维生素A、咖啡碱、黄烷醇、茶多酚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化合物。碧螺春可以助人振奋精神、解毒排毒、强心解痉、抑菌抗菌,并且有效防止动脉硬化,预防龋齿,同时调节人体脂肪代谢,起到降脂清体的作用。
国人品茶,不仅仅是喝一杯味道,更重要的是品其中神韵,茶道文化一直是极其重要的。对碧螺春的品鉴包含了细腻繁复的十二个程序:点香-焚香通灵;涤器-仙子沐浴;凉水-玉壶含烟;赏茶-碧螺亮相;注水-雨涨秋池;投茶-飞雪沉江;观色-春染碧水;闻香-绿云飘香;品茶-初尝玉液;再品-再啜琼浆;三品-三品醒醐;回味-神游三山。
茶要静品、慢品、细品,在三口品茶之后,平心静气中感受“清风生两腋,飘然几欲仙。神游三山去,何似在人间”的绝妙境界。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碧螺春的魅力,就在这回味无穷、如仙似梦的境界中,延续传承。
推荐文章:
秋冬温暖旅程,从一杯红茶开始
什么是拼配大红袍?
这些红茶入门知识一定要了解!
龙井茶冲泡贴士
绿茶中最受欢迎的六大名茶
白茶,是被悄悄收藏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