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馆(自适应手机端)

重识安溪乌龙茶:大叶乌龙、梅占

小茶馆 0

图来源:南茗佳人摄

黄金桂、大叶乌龙、毛蟹、梅占等,虽统称为“品种茶”或“色种茶”,但实际上它们与铁观音是同等的地位,同是发源于安溪的传统品种,也是国家级的优良品种。本次到访安溪,在县委宣传部的协助下,接触安溪县乡村讲师团。乡村讲师团是安溪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及党校牵头成立的团体,团长张顺儒先生,网罗了安溪本地文化层次较高、从业经验丰富的农民担任教员,旨在传播更为先进的农业技术,提升当地的农业价值。以茶领域来说,乡村讲师团中包括许多当地公认的制茶高手,不仅只于做茶的工艺精湛,在品种培育及探索茶叶适制性的领域也有相当的成就。过去,安溪只有铁观音,所有的品种都用铁观音的制法制作,出了茶厂大门也都换上铁观音的包装袋,而现在,他们努力为安溪的品种茶正名。

慢热的大叶乌龙

选样的过程,首先接触的是大叶乌龙。时值乡村讲师团在党校开例会,当地的许多制茶高手汇聚一堂,刘协宗先生拿出他的大叶乌龙来品鉴:茶叶口感甘甜,表现四平八稳,但与同质类的台湾乌龙或铁观音差别并不鲜明。直到刘先生再次拿出大树大叶乌龙时,才让大叶乌龙这个品种得以入选产品之列。

大叶乌龙,当地俗称大叶乌,顾名思义,是叶面较大、叶色乌绿的茶树品种,发源于安溪县长坑珊屏的同发山。现在的同发山,并不仅种植大叶乌龙,也有铁观音、软枝乌龙等品种,从外观上看,大叶乌龙的树叶色泽明显较其他品种来得深。大叶乌龙的制茶师刘协宗说:在九零年代铁观音风靡、价格疯涨的年代,许多大叶乌龙茶树被砍掉改种铁观音,或许是地方水土的关系,新种的铁观音长势不佳,当地人遂往他处开垦新茶园来种植铁观音,许多大叶乌龙的茶园就因此荒废下来了。现在可见的大叶乌龙,有高至三、四米者,有树头被砍而重生者,也有人为管理修剪至六、七十厘米者。

大叶乌龙的口感,野放的大树较人为管理的小树来得沉厚。这里并非要炒作“野放”或“不修剪”的概念,而是刘协宗先生在摸索大叶乌龙适制工艺的过程中,将野放的大茶树与人为修剪过的矮化茶树分开制作,经过平行的审评对比而得出的结论。选品过程中也发现:本款大树大叶乌香气不显,前两泡带有些许烘焙过的火气,逮及三泡表面的火气退去之后,方显茶汤的饱满度及深邃的韵感,为小树大叶乌所不及。大树茶的品鉴标准或许和一般人为管理的茶树有些差异,大树茶带来的口腔、鼻腔的感觉不甚直接,更多的是茶汤落喉之后所返上来的韵味,深刻且富有层次。而一般的小树茶则相反,小树茶往往香气清扬,汤感在口腔中感觉较为活泼,也有生津回甘,但通常来得快去得也快,就像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和岁月风霜的老者一样,一个活泼、不经事儿,一个沉稳、耐回味,自是两种不同的风格。

除了韵味,香气也是大叶乌龙“没有特色”的特色之处。冲泡选品大叶乌龙,沸水直击茶叶,因为是半球形的茶,首次须稍稍坐杯,待茶叶舒展之后再出汤。大叶乌龙的苦涩感低,不怕坐杯浸泡,其韵味深沉,然香气却不太抓人,好像热心肠又不解风情的直男大侠一般,初见面时一语不发,百撩不动,等到众人你侬我侬、迎来送往数个回合,热情退却之后,方显其真挚。大叶乌龙不似大部分茶的高温香醒目夺人,温度稍降即减弱甚至无香,反倒要等茶汤稍稍冷却之后,才展现其汤中持久且耐回味的花香与甜香。

茶香似梅香:老树梅占

梅占的适制域值广,用来制作绿茶、红茶、乌龙茶品质皆佳,属于国家级的优良茶树品种,已有百年以上的人工栽培历史。

初次见到梅占的身影是在武夷山的马头岩,当时就听闻它源自闽南,直到今年才有缘深入梅占的故乡安溪芦田的三洋村。提起梅占之名,坊间最广为流传的是清道光年间,安溪“玉树厝”先祖杨奕糖在银瓶山下做农活,遇一过路老人乞食,杨盛情款待,而老人回赠三株茶苗答谢的故事。该茶树品种优异,制成茶后香气馥郁,滋味浓厚,深获好评。因不知其名,书生杨辉文谓其花型似腊梅,故以“梅占百花魁”的前二字命名为“梅占”。

说起梅占茶发源的银瓶山,还有另一个传说:有一个道士深夜经过这片山区,恰逢饿鬼挡道乞食,道士只身一人又身无粮食,情急之下作法将石头变成馒头以欺瞒饿鬼,饿鬼见了馒头大悦开吃,道士则趁乱逃离。次日,有人发现山间石头多了不少齿痕牙印,道士作法化石头为馒头的故事不胫而走,当地亦得名“馒头山”。故事的真实性自是不可考,然银瓶山和临近的紫云山有火山遗迹,附近的地质也属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火山岩,而石头上出现类似齿痕的孔洞,可能是岩浆内气泡冷却所形成的。这种岩石风化而成的土壤层密度较低、透气性佳,又不易积水,适合茶树生长。

如同武夷山所强调的火山熔岩红砂砾岩层,芦田的梅占茶也长在类似的地质层之上,特殊的地质结构可能和芦田梅占的独特风味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然而,尽管火山灰中带有丰富的矿物元素,功效相当于今日的化肥,但随着降雨、河流冲刷或地下迳流的带动,火山灰也会随着水流流失,其对茶树的实质影响究竟有多少?不得而知。更理性地说,过分地强调地质层——动辄引用《茶经》“上者生烂石”云云——可能会造成偏差,毕竟岩层结构只是因素之一,烂石地固然有利于排水(利于排水不代表有充足的肥力),适合茶树生长,但地区的小气候及适制的工艺都不容小觑,后两者对成茶的品质可能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力。

我在芦田待的时间不长,不敢说芦田的小气候和其他茶区有多大差异,但是从茶的韵味中却可以多少解读出产地的密码。芦田种植梅占的历史悠长,这次选用的梅占茶树龄较大,特色鲜明。据制茶师杨福丁先生回忆,芦田困牛山(睡牛山,山形似卧睡之牛)一带的茶园所植梅占茶的树龄大约有七、八十年了,茶树的主干直径大约有成人一个手掌长,树上挂满青苔、地衣等共生植物,好似没洗澡的野人一般,更显沧桑。插播一句,这种茶树“没洗澡”的即视感来自湿润的小环境,未必代表茶树的树龄够老。许多茶商以长满青苔、地衣的茶树照片作为其售卖“老枞”的证据,实际可能有待商榷。更何况,所谓青苔的味道还可以通过后期制作工艺来模拟,有青苔味的茶到底来自什么样的树,不得而知。杨福丁表示,芦田当地也保留着树高三、四米的野放茶,然因进山的道路中断、正在抢修,此行未能目睹自然成长的梅占茶树林。

这次的芦田梅占一共有四款茶样,外型有条索状的、有半球状的。条索与半球的讲究主要是干茶塑形的差异,半球形的更节约后续的仓储空间。当然,这两种塑形方式对后期的焙火方式也是有影响的。四款茶样对比之后,初步排除了两款轻焙火茶(或者说没吃火的茶),并不是茶的品质不好,相反地,轻火茶的茶香高扬,滋味相对鲜爽,但在审评手法的暴力破解之下,尚显一丝丝青味,怕是品质稍欠稳定的先兆。最后选定的梅占茶是一款条索状的中火茶,带有梅占特殊品种香的气息内敛,有茶友以“江南的江梅”来形容这种香气,或许因为此茶的茶树龄较大,口腔内的变化不大,韵味却醇厚深沉。

芦田的梅占叶形狭长、叶肉肥厚,制作时须加强摇青以避免茶青积水而出现苦涩的口感。此款梅占茶汤的前期表现个性较为鲜明,辨识度高,不似大叶乌龙一般慢热。梅占的香是持续的,回甘则不如大叶乌龙来得迅猛,然其以茶汤的饱满度来看,二茶不分轩轾。当然,这是将两款茶放在一起平行对比,非要探究出他们的高低来。如果单拎一款细细品尝,茶汤的滋味都能迅速占领口腔的每一个角落,直至咽喉。我想,这不仅是简单的品种特性,或许还要有足够树龄的茶青原料和适当的工艺相配合,才能呈现出如此别具一格的风味吧。


推荐文章:
龙井茶冲泡贴士
白茶,是被悄悄收藏的记忆
什么是拼配大红袍?
秋冬温暖旅程,从一杯红茶开始
绿茶中最受欢迎的六大名茶
这些红茶入门知识一定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