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有“中国特种茶”之称。历史上,乌龙茶消费地区主要集中在闽北、闽南,广东潮洲、汕头和我国台湾地区。与之相应适销的乌龙茶花色品种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纵、冻顶乌龙。自从台资茶叶企业进入内地以来,市场上出现了以内地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利用我国台湾茶机和初制技术生产的乌龙茶,其香气较传统乌龙茶清香,业界称之为“清香型”乌龙茶。相应地,运用传统的初制技术生产的乌龙茶,则称为“浓香型”乌龙茶,大陆“清香型”乌龙茶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争议就一直不断,不少茶人、茶商、茶叶专家都视之为“另类”、“舶来品”,甚至抛出论断“不出三五年,就退出市场院,自生自灭”,更有甚者从“血统理论”上进行排斥、贬损。“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究竟孰优孰劣,“清香型”乌龙茶要不要发展?这个话题,一度在海峡两岸三地茶业界盛传不衰。本文试图就“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作些比较,以求教方家。
“清香型”乌龙茶的由来
“清香型”乌龙茶,又称“台式”乌龙茶。在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1990年在安溪诞生了福建省第一家经营茶叶的台资企业。截至2004年底,安溪境内共有台资茶叶企业25家。目前,福建省内台商投资的自产自销型、自产兼收购型、纯收购型以及茶叶产销与茶机结合经营的茶叶企业,共有50家。这些台资茶叶企业凡涉及茶叶生产加工领域的,无一不以“清香型”乌龙茶作为当家品种。
“清香型”乌龙茶与传统乌龙茶的品质差异
“清香型”乌龙茶产制技术自成一格,其外形及香气与传统乌龙茶截然不同,比起福建传统“绿叶红镶边”的安溪乌龙茶,“清香型”乌龙茶具有明显的“三绿”特点:即干茶绿、汤色绿、叶底绿。其外形为球形或半球形(俗称“绿豆形”),冲泡后在杯中显现花蕾造型,香气清香持久,茶汤明亮见底,嫩香回甘,叶底柔软。如冻顶乌龙茶,外形呈半球形,条索紧结,干茶色泽为墨绿带油光,香气清香扑鼻,滋味浓厚新鲜,入口生津,落喉甘滑,韵味强,而汤色蜜黄澄清明亮。
以传统工艺生产的“浓香型”乌龙茶,包括传统工艺的铁观音、武夷岩茶等。
安溪铁观音茶条卷曲、肥壮圆结、重实匀整、色泽油亮沙绿,呈青蒂绿腹晴蜓头状;汤色金黄,清澈明亮;叶底肥厚,呈绸面光泽;内质“音韵”独特,兰香馥郁;滋味醇厚甘鲜,回味悠长,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清香型”和“浓香型”乌龙茶的消费群体比较
据茶叶市场调查人员透露,“清香型“乌龙茶消费人群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以青年为主,21~35岁这个年龄层的比较大,而且女性又比男性多;二是知识分子居多;三是消费者爱在专卖店买茶,这主要是因为专卖店茶叶价格适宜,质量可靠,服务周到。
“浓香型”乌龙茶消费人群以老顾客为主,这批消费者对“浓香型”乌龙茶情有独钟,且他们大多事情业有成,有钱有闲,有文化素养,消费力极强。
乌龙茶“清香型”与“浓香型”的技术界定
采用不同的茶叶加工方法所所制的成品具有不同的香气特征。乌龙茶的加工方法综合了红茶与绿茶加工方法的优点,兼有半发酵与炒制的过程,成茶带有花香、果香,一般称之为“制造香”。影响乌龙茶“制造香”的主要因素为:做青、包揉和烘焙。
做青
“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都要求太阳晒青。因“清香型”乌龙茶做青程度较轻,如不经太阳晒青,则清香难显。相对传统安溪乌龙茶,“清香型”乌龙茶晒青程度属中度偏轻,失水率以8%~12%为宜。一般下机前经晾青翻拌3次,下机做青2次,室温20-22℃,相对湿度70%。
包揉
在“清香型”乌龙茶包揉造型工艺中,总围绕着保鲜保绿,快速成形这条主线,所形成的绿豆状外形,比起传统安溪乌龙茶蜻蜒头和武夷岩茶的粗壮条索形,具有较好的商品外观和较高的鉴赏价值。
烘焙
烘焙是乌龙茶的最后一道工序。传统安溪乌龙茶也有补火工艺,但补火是为了干燥。“清香型”乌龙茶文火慢焙是为了使成品香气敛藏,增进茶香,弥补做青较轻、甜香不显之缺点,所以又叫“烘焙提香工艺”。
如果单纯从商业角度上说,“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的竞争,不应该分出你我,而应该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合理化的良性竞争,共同把乌龙茶市场撑大,实现共赢或多赢。
推荐文章:
白茶,是被悄悄收藏的记忆
这些红茶入门知识一定要了解!
绿茶中最受欢迎的六大名茶
什么是拼配大红袍?
秋冬温暖旅程,从一杯红茶开始
龙井茶冲泡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