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馆(自适应手机端)

古代茶的写法

小茶馆 0
古时无“茶”字﹐以“荼”为“茶”﹐所以“荼”为古“茶”字。明‧《正字通》引南宋魏了翁集曰﹕“茶之始其字为荼”。初唐“陆颜诸人﹐虽已转人茶音﹐未尝辄改字文﹐惟陆羽卢仝以后﹐则遂易荼为茶云”。也有的说陆羽作《茶经》﹐方去掉“荼”字一笔而作“茶”。这是通行的说法。但也有人认为﹐汉时已有“茶”﹑“荼”二字。
  我国对茶的发现比较早﹐始作于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说神农氏为寻找对人有用的植物﹐“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但那时所得之“荼”﹐是茶是草尚不得知﹐但“荼”首次以药物被人们认识﹐却是事实。也就是说它首先是以药物进人人们生活的。
  由汉初学者缀辑周汉诸书旧文成书的《尔雅》﹐在“释木”篇中有槚(读音同假)苦荼”﹐这才是指从茶树上采下的茶﹐因“槚”就是指茶树。对此﹐《茶经》中有进一步说明﹕“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读音同社)﹐四曰茗﹐五曰荈(读音同串)”。是指不同时间采下的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槚”﹑为“茗”﹑为“荈”。但对“茗”﹐也有说是茶的嫩芽﹐并非晚采之茶。
  古时的“荼”字﹐并不专指“茶”。有时是指野茅﹑野菜。《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中“出其 阇(读音同都)﹐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所思。这里的“荼”是指开白花的野茅﹐女颜如荼﹐言其奇丽﹐白如茶也。《诗经‧邶(读音同背)风》中的“谷风”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薺(读音同寄)。宴尔新昏﹐如兄如弟。”这里的“荼”指的就是野生的苦菜。《诗经‧豳凤》中的“鸱鸮(读音同赤消)”中有﹕“予手拮据﹐予手捋荼”﹐捋一般指握住条状物﹐另一只手向一端滑动﹐使上面的附着物离开﹐那么这里捋的是不是木本植物的茶呢﹖仍然不是﹗成把从茎上抹取的仍是茅类的花。看来《诗经》成书之前的周代﹐乔木灌木的茶树尚未纳人平民的视野﹐饮茶的事也未进人平民的生活。“茶”的含义﹐多限于野茅﹑野菜。
  相传在周代﹐产茶的巴蜀曾向武王贡茶﹐巴蜀的巴王苑中也曾植茶﹐但并未进人平民百姓家。饮茶见诸文字的记载﹐最早见《华阳国志》及汉人王褒写的《僮约》。从西汉至两晋﹐由于秦统一全国后﹐交通发展﹐滇蜀之茶由西南进人中原﹐茶才被贵族大量饮用﹐并被用作陪葬之品。与此同时﹐茶也为一些道士﹑隐士﹑文人所接受﹐用以修神养性﹑激发文思。喝茶真正成为人们的一种社会风气﹐据传是唐代才张扬开去的。
  最近看到一本《中国汉字经》(华艺出版社1999年)的书﹐其在“茶之本经”中说﹕“中国这个‘茶’字﹐‘草’字头﹐‘木字身’﹐中间是个‘人’字。这是给‘茶’一个广泛的含义﹐即草可以作茶﹐如菊花茶﹑金银花茶……木也可以作茶﹐如橄榄﹑桂圆等等。茶﹐是人的一种饮料﹐由人来判分﹐所以中间从人……”﹐这里唯独未涉及茶的真正主体──茶树。 这样将茶的概念无限外延﹐那么连甘草﹑花椒﹑姜皮﹑核桃﹑罗汉果等等﹐凡是可作饮用的就都成了茶﹐茶还有什么价值﹖上述一些药材﹑果品可作饮料﹐但那绝不是茶。严格说茶就是采自茶树的叶﹑梗﹐经加工泡制而成的﹐不能把什么都叫作茶。
  “茶之本经”还说﹐茶之当今读音﹐“是为与差字通音。差字﹐从羊从工﹐本意是指做工不努力﹐故意磨羊工﹐差也。加工茶叶﹐一定要有耐心﹐好像磨羊工一样。”制茶要搓要捻﹐“然后经过高温干燥……不论绿茶红茶﹐这道工序是要走的”﹐搓字从手从差“是故茶字授音以差”。据唐训诂学家颜师古(公元581-654年)考证﹐读音作现今读音的茶字﹐汉代就已经有了。在此字此音产生之前﹐人们对茶的认识有多深﹐茶的加工工艺会有那么复杂吗﹖那时考虑从“差”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对于“茶叶”一词的由来﹐“茶之本经”是这么说的﹕“茶是指树枝之杈﹐叶是枝头之叶。采茶的时候﹐是连枝带叶一同摘下来的。嫩枝即茶(杈)﹐嫩叶即叶﹐合在一起就叫茶叶了。”这一说法﹐似过于牵强。茶叶﹐是指从茶树上采摘下的叶子(自然有的也带梗)﹐经过加工而成﹐是再明白不过的事了。
推荐文章:
安化黑茶高马二溪
苦荞茶哪里有售
茶具六件套都有哪些
茗雅颂-金骏眉多少钱
长寿茶有哪几种(长寿茶有哪几种品种)
普洱茶为什么只能在云南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