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馆(自适应手机端)

佛家茶文化(中国禅茶文化)

小茶馆 0

1. 佛家茶文化

茶与禅的相通之处在于两者都有清净的文化趣味,在中国土生土长的茶与印度传来的佛教虽然不同源,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保持神奇的同步发展,二者的结合萌芽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隋唐。

一、茶禅文化萌芽于汉

在中国历史上,茶很早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诗经》、《楚辞》等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过十多个茶的别名,比如茗、荼、苦菜、槚、皋庐等。在品尝和食用的过程中,古人逐渐发现了茶降火提神、消食解毒等诸多功效,并逐渐推广。

在《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

神农为医治众生而尝百草,难免会遇到毒草的情况,最后还是靠茶来解毒,可见古代中医便已经将茶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来对待了。

《神农本草经》虽然冠以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但实际上成书于秦汉时代,里面关于茶的记载,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已经开始推广茶了。同一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在汉朝末年至南北朝时有了较快的发展,茶与禅开始有了交集,很快便走到了一起。

二、茶禅文化发展于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发展迅速,最主要的原因是连年战乱的悲惨现状、佛教投胎转世的思想和朝廷的支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天灾不断、连年混战的时期,天灾人祸造成巨大的灾难,百姓常常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而佛教因果循环、转世投胎等思想迎合了民众的需求,为了祈求来世福祉便纷纷投靠佛门,再加上朝廷出于不同目的扶持佛教,因此这一时期的佛教一度非常发达。

根据《钱眼读史》记载:

北魏末年北方各地有佛寺3万余所、僧尼200余万人。

这个数字是十分惊人的。由于僧人不纳税、不服役,而人数众多,导致国库收入严重受损,士兵数量下降,威胁国家政权,因此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等发起"灭佛"行动。

在此之前,寺庙大都建在繁华的都市,有朝廷和贵族供养。"灭佛"行动开始后,僧人被杀者众多,很多寺庙被迫迁往深山老林,居住在清幽场所,佛教也开始了耕种劳作的自力更生之路。

虽然表面看来"灭佛"行动是佛教的一场血腥灾难,却成全了茶禅结合的美名。山谷清幽之地,往往是种茶的理想场所,僧人在此种茶、采茶、品茶、识茶,并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在僧人看来,茶可以帮助消化,可以抑制欲望,可以提神醒脑,帮助他们更好地参禅打坐,"茶味禅味是一味"逐渐成为佛家禅语。

三、茶禅文化兴盛于唐

唐代以前,中国虽有种茶饮茶,但是尚无在全社会形成风气。直到唐朝时期,饮茶才逐渐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生活习俗,正是在这一时期,茶税开始成为朝廷的重要收入来源。根据《钱眼读史》记载:

贞元元年(785年),全年茶税收入达40万缗。

走私茶叶累计超过300斤者还会被判处死刑 ,可见当时种茶已经成为民众的生活习惯,种茶十分普遍,才导致茶税成为朝廷税收的重要来源。

同一时期的佛教也处于兴盛期,朝廷派遣了玄奘等高僧远赴印度取经,并在国内开设讲经学经的专场。此时僧人更加重视饮茶,饮茶甚至成为寺院的清规戒律,茶堂也成为寺院的"标配",兼具参禅论道、讨论佛理、招待施主等多种功能,也从中衍生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

比如寺院有专门的"茶鼓"召集僧人饮茶,寺院前有向行人施茶的"施茶僧",在佛像面前供奉茶称为"奠茶",挂单的和尚根据受戒年限要饮"戒腊茶",化缘僧人向人求茶称为"化茶"等等。总之,此时的茶文化已经与禅文化融为一体,成为相互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僧人在云游四方时不仅讨论禅理,也交流茶艺,从而取长补短,促进茶艺进一步提高。

唐武宗时期,全国爆发著名的"会昌灭佛"运动,再次把寺庙逼到深山老林。在此之前,中国佛教分为旗帜鲜明的三论、华严、密宗、禅宗等八大体系,但是到了这一时期,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独树一帜,中国大部分名山都成为禅宗的活动场所。茶文化的宁静纯洁、清新提神与禅宗长于顿悟完美结合,相互促进,在佛寺产生了天台山云雾茶、西湖龙井茶、径山名茶、普陀佛茶、惠明茶、仙茶、庐山云雾茶、碧螺春名茶、黄山毛峰、九华毛峰、铁观音等流传后世的名茶。

总结

由于寺庙独特的地位,在古代可以说是从事茶叶研究的"科学机构",而僧人便是茶叶的"研究员",茶与禅由于意境相通,相生与共,所以能够紧密结合,并且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依然备受推崇。

参考资料:《神农本草经》《诗经》《茶与禅》《钱眼读史》

2. 中国禅茶文化

是真的

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3. 茶文化和佛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始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感受: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4. 禅茶文化发源地

北少林,即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嵩山五乳峰下。

南少林,即泉州少林寺,位于福建泉州清源山东麓。

南少林寺是南拳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宝贵的佛教禅宗文化遗产。而北少林则是少林武学的发源地,传说源于达摩祖师,但除了嵩山少林寺外,还有一座天津少林寺。

  南少林寺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距市区约17公里。南少林寺前身名“林泉寺”,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唐初因十三棍僧救唐主有功,太宗皇帝特敕北少林昙宗方丈,在南方建少林寺,从此便称为南少林寺。

  莆田南少林寺,以南少林禅武文化为核心,融合南少林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南拳”“禅修”“禅武”“禅茶”“禅医”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莆田市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景观点之一。

  而北少林寺原名“法兴寺”,后又叫北少林禅寺,地处天津蓟县盘山东南麓“中盘”的开阔山坡上,始建于魏晋,已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是蓟县县志记载的当地最早的佛教寺院,也是天津最早的寺院。

5. 佛家以茶养心

俗话说,忧思成疾。可见,心态不好的人,容易生病。

养生必须先养心。心态好可以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大家应该听过毒母乳吗?就是说妈妈生气时的母乳不能给宝宝喝,是有毒的。由此可见,心态不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自古很多短命的人,都是心态不好造成的。最著名的就是孔明三气周瑜,致使周瑜带着既生瑜何生亮的遗憾去世。反观曹操,经历过火烧赤壁的大败,依然没有被打垮,换成一般人估计早羞愧自杀了。

养生先养心,建议多读一些道德经之类的书籍,可以稳定自己浮躁的心,看淡得失,过一种平静恬淡的人生。

6. 佛家茶道文化

表演型茶艺

表演型茶艺是指一个或多个茶艺师为众人演示泡茶技巧,其主要功能是聚焦传媒,吸引大众,宣传普及茶文化,推广茶知识。这种茶艺的特点是适合用于大型聚会、节庆活动,与影视网络传媒结合,能起到宣传茶文化及祖国传统文化的良好效果。

表演型茶艺重在视觉观赏价值,同时也注重听觉享受。它要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借助舞台表现艺术的一切手段来提升茶艺的艺术感染力。

待客型茶艺

待客型茶艺是指由一名主泡茶艺师与客人围桌而坐,一同赏茶鉴水,闻香品茗。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是茶艺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都直接参与茶艺美的创作与体验,都能充分领略到茶的色香味韵,也都可以自由交流情感,切磋茶艺,以及探讨茶道精神和人生奥义。

这种类型的茶艺最适用于茶艺馆、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普通家庭。修习这类茶艺时,切忌带上表演型茶艺的色彩。讲话和动作都不可矫揉造作,服饰化妆不可过浓过艳,表情最忌夸张,一定要像主人接待亲朋好友一样亲切自然。这类茶艺要求茶艺师能边泡茶,边讲解,客人可以自由发问,随意插话,所以要求茶艺师要具备比较丰富的茶艺知识具备较好的与客人沟通的能力。

营销型茶艺

营销型茶艺是指通过茶艺来促销茶叶、茶具、茶文化。这类茶艺是最受茶厂、茶庄、茶馆欢迎的一种茶艺。演示这类茶艺,一般要选用审评杯或三才杯(盖碗),以便最直观地向客人展示茶性。这种茶艺没有固定的程序和解说词,而是要求茶艺师在充分了解茶性的基础上,因人而异,看人泡茶,看人讲茶。看人泡茶,是指根据客人的年龄、性别、生活地域冲泡出最适合客人口感的茶,展示出茶叶商品的保障因素(如茶的色香味韵)。讲好茶,是指根据客人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巧妙地介绍好茶的魅力因素(如名贵度,知名度,珍稀度,保健功效及文化内涵等),以激发客人的购买欲望,产生“即兴购买”的冲动,甚至“惠顾购买”的心里。

营销型茶艺要求茶艺师诚恳自信,有亲和力,并具备丰富的茶叶商品知识和高明的营销技巧。

养生型茶艺

养生型茶艺包括传统养生茶艺和现代养生茶艺。传统养生茶艺是指在深刻理解中国茶道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佛教、道教的养生功法,如调身、调心、调息、调食、调睡眠、打坐、入静或气功导引等功法,使人们在修习这种茶艺时以茶养身,以道养心,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现代养身型茶艺是指根据现代中医学最新研究的成果,根据不同花、果、香料、草药的性味特点,调制出适合自己身体状况和口味的养生茶。养生型茶艺提倡自泡、自斟、自饮、自得其乐,深受越来越多茶人的欢迎。

7. 佛教与茶文化

古代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最早源于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随着川藏的西南马市的兴盛,商人和手工业者在中原政府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支持下开始修建茶马古道,从甘肃、河西走廊、沿长城下阴山,过陕西,渡黄河,进入中原腹地,而以南从川藏、滇南深入南亚、泰国(历史上叫暹罗)等边疆地带,甚至发展到中亚、东非沿海。

而在唐宋时期茶马古道日渐成熟,它与西南地区古茶树文化联系在一起,经过不断发展,它至明清之后茶马古道的贸易活动和滇川的古茶树文化达到兴盛的高峰期。古茶树与茶马古道文化促进了中原与西南民族的文化经济交流,两者互为纽带,相互影响。

茶马古道上的古茶树: 西南地区对外商贸与文化交流的纽带

1.古茶树与茶马古道的文化的发展

古代的茶马古道从西南边陲的川藏、滇桂地区到印度、尼泊尔、越南边境,茶马古道放射性地从四周延伸,然后辐射至中亚及西北陆上的古丝绸之路,以中原地区的王城为中心,茶叶、骆驼、马匹和商队为媒介,将中原的经济文化与西南、西域、中亚民族的文化联系在一起,相互交流与融合,共同促进,相互影响。

用于商业的各式绿茶、发酵茶等、用于贵族及宫廷中的贡茶及平民百姓家的普通茶叶……各种各样的西南古茶树及民族茶业、茶艺满足了古代各民族、各阶级的饮茶需求。

自隋文帝统一漠北、西南边疆后,由于北方人口开始陆续向江浙、西南地区迁徙,南方大片土地得到开发。隋唐时期政府的移民政策也影响着西南地区的社会发展断提高,尤其制茶工艺,这为茶市商品贸易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加之两宋时期发生了两次大规模北人南迁,直接导致了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全国的经济重心全在南方,而贵州四川一带因此成为了古代西南地区茶贸经济的中心。

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肥沃的种茶平原使得茶叶在长江下游远近闻名,云南的古茶树种植的覆盖面积已到澜沧江流域。

而南宋都城南京应天府就在江南,西南民族的茶马古道在开明的中原王朝的政策支持下,那些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断在西南滇藏一带传播,江南和西南地区的制茶的手工工厂最先在这里出现,大量的劳动力进入西南、甘藏等地,而全国领先的工业技术促使滇藏、西南地区的茶商经济繁荣昌盛。

2.茶马古道的古茶树滇藏贸易文化

西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性的茶马古道,川、贵地区的长途贩运贸易十分发达。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及完备齐全的道路基础建设工程、中原地区由于移民所带来的耕作技术、以及由于人口南迁和战争等因素从北方等地带了大量先进的生产工具外,养蚕叶和采茶业等普及也促进了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区农工业及经济商贸的发展。

盛产茶叶的滇南地区和西双版纳地区日益成为古茶树文化的代表圈,这里是茶马古道区域的起始点。云南地区与川藏的古茶树成为滇藏茶叶文化的代表。譬如滇南巴达乡的大茶树,这里出产有大批著名茶叶和传统贡茶,诸如云南普洱、茯砖茶、女儿环等。

在茶马古道、古居民茶叶种植区、茶贸重镇、伊斯兰教、佛教等古寺经文里,茶树文化在茶马古道延边区域的各个文学、宗教、中医药、传统日常饮食、商业经济与西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相交融。

“马帮”、“茶马驿站”、“古茶树”——滇藏茶树与茶马古道的关系

早在神农时代,茶就已经被发现,茶在春秋鲁公时得以闻名。汉之后,随着茶叶和茶树的种植及马匹、丝绸、陶瓷与茶叶贸易的发展与兴盛,古茶树在西南地区发展迅速。而在宋代茶文化发展到了极盛时期,西南的茶叶在茶马古道的运输下走向中原。汉朝至唐宋时期,国民经济水平稳步提高,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

除此之外,隋唐时代社会民风较为开放,统治者注重国民的文化生活,政治、文化制度清明宽松,随着乡村人口茶叶商贩的增多,市镇繁荣发展,以及农业、家庭手工业与商品贸易的结合促进了西南地区茶叶贩运和茶业重镇、古茶树市坊村镇的发展与繁荣。

作为对外进行商业活动的贸易通道,茶马古道已经拥有千年的历史传统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茶马古道便已经萌芽,马帮和骆驼商队是茶叶运输的贸易载体,古茶树文化是维系西南民族和中原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纽带。

在滇藏周边茶树文化的优势发展区,中原陆路和河渠交通的发展和西南等地运河水渠的开凿促使西南地区水陆交通的更为便利,驿站及古道的建设缩短了西南区域的城乡之间的距离,各地贩卖茶叶的集市和城乡的联系更加紧密、人流往来和物资交流得以加强。

而就在这茶马古道之上,就有许许多多的古茶树。历史上,由于中原汉族政权与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战争不断,军队需要大量军费开支,而政府财政紧张使得朝廷支持茶马贸易的发展,因为茶税的征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而后,西南地区的黔茶树文化、川滇茶树产业、甘陕丝茶商贸迅速发展,十几万棵古茶树从茶马古道走上古代丝绸之路,古代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促进了西南古茶树文化的发展,也维持着这条茶马古道。

结语

中国古代的茶树文化和茶马古道是历史上中原与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经济文化相互交流与影响的见证与民族记号。

茶马古道起源和发展于古代中国的西南地区,在中国古代汉族人民与西南各族人民进行文化商贸交易和交融的通道和走廊,茶马古道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以古茶树为文化符号,西南茶商、马商在向中原、南亚等地运送茶叶、特产品等过程中,在这个集民间、国际于一体的商贸通道上代代流传,使西南民族的茶马文化和茶树文化源远流长。

8. 佛教茶文化

(1)茉莉花茶

主产地是福建福州和江苏苏州。是花茶的重要品种之一。其产区广,产量大,品种多,销路宽。它采用干燥的茶叶(茶坯)与含苞待放的茉莉鲜花混合窨制而成。茉莉花茶的质量,与茶坯和窨花所用鲜花的数量、花期等有关。目前茶坯多以烘青绿茶为原料,称为茉莉烘青。上乘的茉莉花茶,条索紧细匀整,色泽绿而油润,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柔软嫩黄。此外,也有选用炒青、尖茶、大方等作茶坯的,以及用龙井、碧螺春、毛峰等特种绿茶窨制的少量高级花茶。近年来畅销京、津等地的茉莉春风、银毫、苏萌毫、龙郁香茗等,均系特种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属清香型花茶。一般说来,凡窨花量大、窨花次数多的就香气清高持久。不过,在窨花量、窨花次数和工艺技术相同的情况下,成茶的品质还与所用香花的花期有关。一般,头花(霉花)所窨的香气较低淡,伏花所窨的香气高浓,秋花所窨的在上述两者之间。

(2)珠兰花茶

主产地是安徽歙县和福建漳州,为花茶的主要品种之一。因香气浓烈持久,故深受华北、东北一带消费者的青睐。

珠兰花茶的花香,虽清芬逊于茉莉花茶,但其浓烈持久则胜于茉莉花茶。窨制珠兰花茶有两种不同科的香花,即属于金粟兰科的珠兰和属于楝科的米兰,它们的花形相似,但香型稍有差异。在生产实践中,往往采用混窨,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而茶坯多数选用烘青精制茶,也有选用高级黄山毛峰、老竹大方等优质绿茶的。

上乘珠兰花茶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细,锋苗挺秀,白毫显露,色泽绿而润;冲泡后,既有珠兰花特有的幽雅芳香,又有高档绿茶的鲜爽甘美的滋味。由于珠兰花香隽永持久,茶叶对茶香的吸收又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在密封干燥下贮藏3~4个月的珠兰花茶,往往比刚窨制好的珠兰花茶的香气更高。

(3)白兰花茶

主产于福建福州、江苏苏州、广东广州、四川成都等地,是仅次于茉莉花茶的又一大宗花茶产品。白兰花茶主要选用白兰花窨制,少量的也有用同科同属的黄兰、含笑等窨制的。茶坯多数选用中档乃至低档烘青绿茶。窨制后的上乘珠兰花茶,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结重实,色泽墨绿尚润;冲泡后,香气鲜浓持久,滋味浓厚尚醇,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柔软。主销山东、陕西等地。

(4)玫瑰花茶

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均有生产。玫瑰花茶主要选用玫瑰窨制,其次也有选用与玫瑰同科同属的月季、蔷薇的。这些香花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甜美的芳香。窨制玫瑰花茶的茶坯除绿茶外,也有用红茶的。我国目前生产的玫瑰花茶,主要的有玫瑰红茶、玫瑰绿茶、九曲红玫瑰、墨红红茶等。其中,以广东玫瑰红茶、杭州九曲红玫瑰茶最负盛名,深得广东、浙江、福建等省茶人的好评。

玫瑰花茶的特点是:既保持茶坯原有的滋味,又具有鲜花甜美浓郁的芳香。

(5)玳玳花茶

是花茶类的后起之秀,主产于福建福州等地。玳玳花茶通常以中档和低档烘青绿茶为茶坯,玳玳鲜花为香花,经拌和后加温窨制而成。加温是因为玳玳花瓣厚实,芳香物质需在较高温度才能散发为茶叶吸收之故。玳玳花茶的香气浓淡与窨制时玳玳花的开放度关系密切。凡用未开放的“米头花”窨制的,香气低淡;凡用含苞待放的“扑头花”窨制的,香气最佳;凡用花瓣裂开的“开花”窨制的,香气就低。玫瑰花茶的品质特点是:香气高浓,滋味纯正,又有玳玳花的开胃通气的药效功用,因此,被誉为“花茶小姐”,畅销华北、东北一带。

(6)金银花茶

是花茶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主产于湖北咸宁。金银花茶以烘青或炒青作茶坯,具有条索紧细匀直,色泽灰绿油润,香气清纯隽永,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厚甘爽,叶底嫩匀柔软的特点。窨茶的金银花,品种较多,惟以白金银花为最佳,它色白、香浓、内含成分丰富,窨茶效果最好。但无论选用何种金银花,均以花初开时窨制最佳,即在金银花开花当天窨制最好,以后即使相差1天,香气亦有明显差异。

(7)桂花茶

主产于广西桂林,四川成都、重庆,湖北咸宁,福建安溪等地。桂花茶以桂花为香花,选用烘青、乌龙、红茶为茶坯。主要产品有福建安溪的桂花乌龙、广西桂林的桂花烘青、四川北碚的桂花红茶,它们均以桂花的馥郁芬芳,衬托茶之醇厚滋味,成为茶中珍品。

适制花茶的桂花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品种。由于桂花香味浓厚而高雅、持久,所以,无论选用晒青绿茶作茶坯,还是选用乌龙茶、红茶作茶坯,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桂花茶中几种主要产品的品质特点是:桂花烘青的外形条索紧细匀整,色泽墨绿光润,冲泡后,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醇香爽口,汤色绿黄明亮,叶底嫩黄柔软;桂花乌花的外形条索粗壮重实,色泽褐润,冲泡后,香气高雅隽永,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橙黄明亮,叶底深褐柔软;桂花红碎茶的外形颗粒紧细匀一,色泽乌润,冲泡后,香气浓郁,滋味甜爽,汤色红亮,叶底红匀。

9. 佛教与茶文化的渊源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称。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凊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10. 中国茶文化融合了佛家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

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


推荐文章:
花雅忆轩茗茶叶多少钱
荞麦茶能治甲状腺结节吗?
铁观音怎么泡 你都学会了吗
黑茶上市时间(黑茶出现时间)
碧螺春课文主要内容简介
中国十大名茶排名(2022中国最新的茶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