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古代茶的作用
从武王伐纣时,茶就作为贡品在巴蜀一带流通,唐朝文成公主出嫁时,也带着茶叶远赴西藏,从那时起,西藏才开始了饮茶的历史,后来茶在统治阶级,上层官僚阶级之间广为流传,逐渐被赋予一种权利特征,品茶意味着一种尊贵和被人敬重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民间其他阶层通过向上流阶层供奉茶叶体现一种统治秩序的合理化存在。
2. 古代有什么茶
1“荼”(tu),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古时“荼”字是多音多义字,不专门表示茶。“荼”字,最早见于《诗经》。《诗经·邺风·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荼”是否指“茶”,后人推考说法不一。
2、槚(jia),是从木的古“茶”字,指茶树。
3、荈(chuan),从草,是专指晚采的茶叶。
4、蔎(she),是古时四川西部茶的俗语。
5、茗(ming),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用来表示茶,现在与“茶”字通用,为茶的雅称。
3. 茶在古代为什么重要
古代喝茶要碾碎是因为古代茶叶以茶饼的形式存在,茶饼需要经过焙、碾、罗三道工序加工后才能饮用。茶饼被放至火上烘干,用碾子碾碎后再对茶末进行筛分。这是茶叶“清饮法”的开始,但依然沿用了“汤饮法”的形式。
古代喝茶要碾碎的原因
中晚唐时期,古人喝茶主要以煎茶、煮茶的形式为主,茶叶一般先被制成茶饼,但饼茶不能直接饮用,需要经过焙、碾、罗三道工序加工才能饮用。仅煮茶的工具,古人用到的茶具就有盐台、火箸、风炉等十六种。
焙,就是用夹子将饼茶夹在明火上,将饼茶中的湿气蒸发掉;碾就是用茶碾子将茶叶反复碾碎;用丝或者纱质的筛子对粉碎后的茶末进行筛分称之为罗。
茶叶成脆后磨成粉,再加入葱、姜等各种调味料,加水煮沸再倒出饮用。这是茶叶“清饮法”的开始,但在形式上依然沿用“汤饮法”,茶汤和茶渣没有分开
4. 茶在古代还可以被称为
茶在古代的名称有云华、 云腴、不夜侯、余甘氏、水豹囊等。
1、云华:茶生于山巅云雾处为上品,故称云华。
2、云腴:因茶生于山间云雾处,故称云腴。
3、不夜侯:古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因茶可提神,饮后夜不能睡。
4、余甘氏:古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喝茶甘甜,余味无穷,故称余甘氏。
5、水豹囊:本为一种豹皮制成的鼓风之具,此喻饮茶如其所吹之风,故称水豹囊。
5. 茶在古代的重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栽培中国茶树的国家,中国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最早利用茶的,便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传说中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不惜以身犯险,亲身验证各种草木的药性,“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经》)上古传说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是透过这些传说和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上古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重视茶的药理作用。
当然,这时候的茶更多的是用于药用价值,还不是一种日常饮用的饮料。日常生活中时常饮茶的习惯,应该来源于巴蜀人。在古代,巴蜀地区多“烟瘴”,容易让人郁积瘴气,患上热毒。巴蜀人后来发现,茶有清热解毒、除瘴气的功效,所以他们常常喝茶,久服成习,以至于将茶当做一种日常饮料。《竺国游记》当中就曾记载:“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
秦人入蜀以后,茶逐渐被带向全国,人们对于茶越来越重视,“茶”(cha)音正式诞生。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饮茶是茶文化诞生的基础,没有日常饮茶的实践活动,茶文化也不可能诞生。不过,关于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一直没有定论,各种说法莫衷一是。古籍记载,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茶,西汉已有饮茶之事的记载,东汉华佗《食经》就说:“苦茶久食,益意思”记
可以看出,连名医华佗也已经注意到茶的“意思”,人们不再拘泥于茶的药理作用,有一部分人平时也喜欢饮茶。这正是中国茶文化的萌芽。
6. 古代茶的用途
茶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茶叶的故乡就是中国,它和丝绸都是由中国劳动人民奉献给全世界人类的重要发明。
早在5000多年前,相传中华民族的远祖神农氏在位时,他为了寻找治病的草药,不幸染上了72种病毒,痛苦不堪,最后找到了茶才解了毒。
从此,人们才知道了茶能治病,具有药用功能。后来,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发现茶叶煮水还具有很强的解渴作用,因此,中国人开始对茶情有独钟,中国的茶文化从此诞生了。
说起中国的茶,可真是一门大学问。首先让我们知道一下茶的分类,总的来说,
茶分为:一类是基本茶类,一类是再加工茶类。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再加工茶类包括花茶、紧压茶、果味茶、保健茶。
这两类茶叶有不同的特点和特征。如绿茶的基本特征是叶绿汤清,它的品种主要有杭州的龙井、苏州的碧螺春、江西庐山的云雾、安徽的六安瓜片以及河南的信阳毛尖。
红茶的基本特征是叶红汤红。品种主要有安徽的祁门红茶、云南的滇红和江西的宁红等。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品种主要有福建的武夷山岩茶、安溪的铁观音、台湾的冻顶乌龙等。
白茶是轻微发酵茶,主要产于福建。黑茶的发酵时间比较长,叶色黝黑,所以叫做黑茶,可以直接饮用。
再加工茶中的花茶一般是由绿茶吸收花香后特制而成的,在我国北方地区比较流行,主要品种有茉莉花茶、白兰花茶和桂花花茶等。
紧压茶是将茶叶经过加工蒸压成一定形状,如砖茶、普洱茶等,因此便于贮存和运输,一般都销往我国的边疆地区。在中国古代,销往边疆地区的茶叶是由朝廷垄断经营的,是否卖给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茶叶为中央朝廷控制边疆的一种手段,当时,销往边疆地区的茶叶主要就是砖茶。
果味茶和保健茶的发明时间比较晚,果味茶就是在生产中加入果汁制成的茶饮料,如柠檬茶、桔汁茶等,保健茶则是在茶中加入了中草药,加强了茶叶的防病治病功效。
7. 茶在古代还有什么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茶的饮用历史几乎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步,中国人发现和使用茶的历史由来以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神农氏时期,想要了解中华茶文化,认知“茶”字的变迁就是一个捷径,就像这个问题问的:茶在古汉语中有什么别称?
了解茶在中国文化当中的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加快速的了解茶文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茶给我们带来的利好。知名茶文化学者、资深茶文化传播者、@茶叶地理 主笔地理君来解析一下这个问题:
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在茶字出现之前,”茶“有哪些名称?
在古汉语中”茶“有哪些别称?
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的意义和影响力是怎样的?
要了解茶在古汉语中的别称,我们必须要追溯到源头,从历史文献当中,对于茶的记载开始,探寻出茶文化的脉络。首先,我们需要知晓,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元代赵原画《陆羽烹茶图》
”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要搞清楚”茶“字最早出现的时间,我们需要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自从中唐时期的陆羽著完《茶经》,并开始在唐朝流行以后,”茶“才作为通用名称,有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含义。那么,《茶经》里面是怎样记述”茶“字的由来呢?
在陆羽《茶经》一之源的注解中说:茶…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注曰从草当作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茶,其字出尔雅。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就是说,在陆羽写作《茶经》的时候,描述“茶”这种植物还没有统一的说法,而据陆羽《茶经》注释可知:“茶”字出自唐玄宗时的《开元文字音义》,但在当时,茶还有如上图所示的三种不同的写法,而到后来陆羽直接在”荼“字的基础上减了一笔,在《茶经》里面全部采用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茶”字,可以说,是从《茶经》开始,“茶”字的形、音、义才得以确立。
因此,我们目前已知的资料表明,唐代陆羽《茶经》的撰写及流行开始,“茶”开始成为通用的名称。以致于宋代梅尧臣写诗称赞说: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出自《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
然而,在“茶”字出现之前,在历史文献当中,能够表示“茶”含义的文字有很多,在“茶”统一以前,究竟有多少字可以指代茶呢?
茶字出现之前,有多少字是指代“茶”的?
其实,这个问题,《茶经》里面也给到了我们答案,在《茶经》一之源当中就有了详细的说明: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茶经》百川学海本
连带上面提到的(木茶)和荼,在唐代陆羽之前,茶字就有这七种写法,实际上,这不仅是茶字的七种写法,也是唐代不同地域对茶的称呼,接下来,地理君就和大家一一说说这些指代茶的字的来龙去脉。
最早出现的:荼
这七个字里面,最早出现的字是“荼”,字出《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但是,《神农本草经》是否是神农氏所作,目前仍存有较大的争议。但是荼作为指代茶的含义,在古书当中,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在《茶经》七之事里有了多条引用:
《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周公《尔雅》:槚,苦荼。《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欲煮茗饮……
较早出现,作意义延伸或解释用的字:槚、茗
在上面的引用当中,我们发现,用来解释荼的意思时,用到了两个字:槚和茗,并且在相关的解释里面,“槚”字怀疑是不同地区方言的不同,作为发音与“茶”相近的说法而出现的异体字,当然,也有可能是“茶”是“槚”的异体字也有可能,只是在写法上槚不如茶更为简单;
而关于茗,这个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并且常常茗和茶一起使用,叫作茗茶。从现在的含义来讲,二者几乎是通用,含义一致,而在历史记载当中,有“早采为茶,晚采为茗”的说法。
《茶经》原文影印版关于茶的记载
曾经应用最广泛:荈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曾经应用最广泛的字不应该是茗吗?你看到现在都还在用,其实不是,在晋代甚至是在唐代以前,所有表达茶的含义的字当中,应用最广泛的字是荈。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西晋时期,杜育(又作杜毓)写了一篇《荈赋》,全文仅有140余字,却写到了茶的方方面面,在陆羽《茶经》里面,先后引用加引注就有五次之多,这篇文章可谓是到目前为止写茶最经典、最精炼的文字,并且文章当中还出现了在茶文化史上的多个第一,这个具体的内容,可以去学习@茶叶地理 的专栏《细说〈茶经〉:茶圣陆羽的品茶智慧》,在这里就不展开来叙述了。
并且,荈字也经常和“荼”、“茶”、“诧”连起来用,比如司马相如《凡将篇》中就提到“荈诧”,而在晋代左思《娇女》诗中就有“心为茶荈剧”,孙楚歌“姜、桂、茶荈出巴蜀”等等。而这些引用当中,陆羽把原文的“荼”统一改成了“茶”,所以,我们今天看《茶经》时会发现,全书“茶”字最多。
蜀地方言:蔎
《茶经》七之事引用《方言》中的记载:蜀西南人谓荼曰蔎。意思是蜀地西南部的人把茶叫做蔎。这显然是地方方言了。
同音异体字:诧、(木茶)
其实,茶经引文里有提到,但是并没有单独列出来的字还有这两个:(木茶),这个是在区别茶是作为草本还是木本的时候用到的一个字,现在电脑里打不出来这个字,只能用括号来表示;
诧也是指代茶的一个异体字,在司马相如的《凡将篇》里就将“荈诧”并列,一是为了解释清楚,二来也是因为“诧”有指代茶的含义。
那么,除了这些指代茶的含义以外,在古代汉语中,还有哪些别称也是指代茶的含义呢?
古代汉语中,“茶”有哪些别称?
在古代汉语中,随着人们对于茶认知的加深,尤其是在陆羽《茶经》流行起来以来,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爱上了喝茶,以至于在《茶经》之后的唐代形成了“比屋皆饮”的盛况,而茶也成了既是“琴棋书画诗酒茶”风雅之事,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必需的“跨界元素”,因此,围绕茶和喝茶,在文人的演绎里,茶就有了诸多的别称。接下来,地理君就为你一一说明。
传世名画当中有很多再现了饮茶的场景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茶这一既是物质又是通灵之物的妙草,成为历朝历代文人茶友称颂的对象,而围绕品茶、煮茶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赋。于是就有了这些琳琅满目的茶的代称:
甘露、酪奴、水厄、翘英、灵草、蓝英、绿华、流华、玉蕊、愁草、嘉草、叶嘉、清友、瑶草、仙掌、晚甘侯、王孙草、瑞草魁、涤烦子、余甘氏、不夜侯、冷面草、苦口师、嘉木英、紫云腴、白云英、离乡草、云雾草、玉川先生、龙芽凤草。
这些代称当中,有些我们较为熟悉,而有些说法如果不加解释,还有些令人费解,但不管是哪一种代称,都指向茶的美好以及饮茶带给人的非同一般的饮茶体验。
甘露:描述茶的美味如同甘甜的露珠,指代茶的美好滋味。
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出自(刘宋)《宋录》
酪奴:实际上在《茶经》里讲到的,茶不会比乳酪差,但在南北朝时期,人们认为茶要比乳酪差一些,所以才称酪奴。
惟茗不中,与酪作奴。——出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水厄:沉溺于茶中不能自拔,于是就成了别人口中的好水厄。
时给事中刘缟,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仓头水厄。——出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唐代茶宴盛况
翘英:指采茶时的茶芽的状态,新生的茶芽尖翘挺拔。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出自(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
灵草:指代茶的奇妙功效,在古汉语中指代茶的功效的精妙比语不胜枚举,灵草之说在唐代尤其盛行。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出自(唐)陆龟蒙《茶人》
蓝英:茶是茶人的最爱,怎么描述都不嫌多,诗人恨不得把所有的好词都给茶用上。
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出自(唐)陆龟蒙《煮茶》
绿华:由茶的颜色入手,直接描写茶蕴含的精华之义。
昨日斗烟粒,今朝贮绿华。——出自(唐)陆龟蒙《茶籯》
书法家颜真卿是陆羽的恩人,也是好茶之人。
流华:在茶的描写方面,受茶圣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茶的精华是历代文人墨客推崇的。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出自(唐)颜真卿《五言月夜暖茶联句》
玉蕊:在过去采芽心尚未普及之前,文人们就开始偏爱初生的嫩芽了,这种“偏爱”原料细嫩的茶品倾向,在今天达到了极致。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出自(唐)吕岩《大云寺茶诗》
愁草:在唐代,茶作为草本还是木本的说法并未统一,很多说法中仍是将茶作为草类,因此,出现了各种草。毕竟唐代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分类详尽的植物学。
乳窦溅溅通石脉,滤尘愁草春光色。——出自(唐)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
晚甘侯:将饮茶后的体感体验作为茶的代称,也很常见。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出自(唐)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
王孙草:在文人墨客眼中,茶是可以通仙灵的神草,自然可以睥睨王孙,称呼为王孙草自然是一点儿也不过分。
借问王孙草,何时放碗花。——出自(唐)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瑞草魁:茶是所有好的草里面的老大。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出自(唐)杜牧《题茶山》
唐代的饮茶风俗
涤烦子:茶最重要的功效就是可以荡尽烦恼和忧愁。
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出自(唐)施肩吾
余甘氏:一碗茶吃罢,回味无穷,甘醇爽口。茶重回甘从古代就开始了。
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出自(五代)胡峤《飞龙涧饮茶》
不夜侯:茶喝多了让人睡不着,古人也有这么认为的。喝茶提神,由此可见一斑,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斑。
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出自(五代)胡峤《飞龙涧饮茶》
冷面草:和宋代的点茶法有关,研磨成粉,点白如花,自然有人喜欢暖色有人喜欢冷色,因此,这冷面草倒也稀奇。
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也。——出自(宋)陶榖《清异录》
甘心氏、苦口师:不苦不涩不是好茶,吃茶的时代,茶入口当然是先来苦味,苦过之后,回甘才更迅猛。
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出自(宋)陶榖《清异录》
茶是文人雅士生活的标配。
嘉木英:草木精华。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出自(宋)秦观《咏茶》
紫云腴:陆放翁吃的这茶非同凡响,睡个午觉的工夫,就被这茶香给引醒了。
小醉初消日未晡,幽窗催破紫云腴。——出自(宋)陆游《昼卧闻碾茶》
玉川先生:玉川子,卢仝的向往,茶人的神往,茶的代称。
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
龙芽凤草:茶自从成了贡品,得到了皇帝的赞赏,龙团凤饼的源头,自然是龙芽凤草了。
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出自(宋)吴潜《遏金门·和韵赋茶》
嘉草:甭管是何种草,写成好草的占了大部分,从陆羽的《茶经》开始,茶就和所有的好词儿连在了一起。
灵山不可见,嘉草何由啜。
——出自(宋)王安石《试茗泉》
传世名画中有很多饮茶图景
叶嘉:大文豪苏东坡用倒装词的方式,赋予了茶特殊的意义,叶子是好的茶,茶是好的叶子。
文中以物拟人,寓意茶为叶嘉。——出自(宋)苏轼《叶嘉传》
清友:以茶为友,古已有之。
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
瑶草:茶不仅是地上的灵药,更是天上的神草。
不与世人尝,瑶草自年年。——出自(元)倪珊《龙门茶屋图》
仙掌:采摘的茶青标准不同,形象自然也不一致,今有太平猴魁,古有玉泉仙掌。
闲与故人池上语,摘将仙掌试清泉。——出自(明)袁宏道《玉泉寺》
白云英:白云生处的精华,从古到今对茶园的生态环境都十分注重,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今天我们可以讲出更多事实证据,古人不讲证据,看着云山雾罩,那定是有神仙了。
雁顶新茶味更清,仙人采下白云英。——出自(明)朱谏《雁山茶诗》
离乡草:从大红袍的典故而起,茶的味道,叫人想家。
茶初山则香,俗呼离乡草。——出自(清)《崇阳县志》
云雾草:这个不用多讲,高山云雾之中,神仙采茶之境。
千年云雾草,早春松萝芽。——出自(清)吴嘉纪《送汪左严归新安》
如此多的代称,是不是看起来有点儿懵?其实呢,这也不一定是古汉语中指代茶的全部,只是这些被人们找出来、传诵较多而已。
透过这些花样繁多、角度各不相同的茶的代称,我们会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茶文化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不仅延传几千年,经久不不衰,还远渡重洋,影响世界,成为悄悄的改变世界的一股东方力量,那么,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唐代宫廷茶宴图
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的意义和影响力是怎样的?
茶文化既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现代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开始,茶就通过陆上、海上等多个途径,远播西方,在16、17世纪在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相继掀起了饮茶的热潮,直到后来18世纪,恶名诏著的罗伯特福琼从中国偷走茶树,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种植成功,中国茶的专有优势才一步步丧失。
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程中,既是文人墨客附庸风雅的“玩物”,也是平民百姓居家生活的“必需”,更是中国在封建社会对外贸易中获得贸易顺差的重要经济作物,是帝王将相奢侈生活消费的必需。
茶文化亦俗亦雅,所有这些都与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的推崇和歌颂密切相关,应该说茶启迪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强健的身体,而文人雅士又通过诗文进一步推荐了茶文化,促成了茶业繁荣和茶文化的兴盛。
很多文人墨客都是品茶高手。
说点儿题外话:
茶是目前人们公认的健康饮料,可以给人类带来健康,当前随着人们对于茶研究的加深和茶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喝茶、推广茶文化,对于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关于茶的印记,一方面我们要客观地理解文人将茶入诗文的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写茶时的社会背景和表达心态,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去伪存真的思辨意识,来区别对待古人对于茶的种种描述和记载,借助于现代科学手段的研究和发现,更加理性客观地认知茶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大山之中,有着太多的文化精髓,也不可避免地有着一些不适合今天环境的说法和观点,我们需要秉持批判着继承的原则,让真正的文化发扬光大。关于茶,关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茶叶地理 愿在文化传播的层面尽一点儿绵薄之力,如果这篇答案你觉得还不错,就给我们点个赞吧!想要学习更多茶文化知识,关注@茶叶地理,收获更多!
8. 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一、茶的饮食文化内涵
唐代以前,烹茶一般会加入芝麻、食盐、瓜仁、桃仁等佐料,茶膳也是由此而来。用茶来料理美食,取茶叶的清香,使茶与食物完美结合,为菜肴锦上添花,成为茶香满溢的茶膳。茶膳包括茶菜、茶点、茶汤。要把"茶"与"膳"完美地结合,成为"茶膳",就必须经过有心人的烹调,妙手撮合,再加以雕琢。
用茶来料理美食,尊重所选用的茶叶的特性十分关键,葱、姜、蒜等重味的作料很容易盖过茶香,所以一般粤菜和淮扬菜中才有传统茶餐。中餐最经典的茶馔莫过于淮扬菜中的"龙井虾仁"。龙井茶的清香中和了虾的腥味,就更鲜美,更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灵气"了。
茶叶入馔不只限于中餐,日本料理中也有,那多数是以抹茶制作的各种糕点。微微的苦配上低调的甜,可谓典型东方审美,有节制的优雅。欧洲人更加彻底,从茶叶进入他们的生活开始就已经将其单独搭配黑胡椒和海盐一起享用了。恬静淡雅、温馨醇和的玄米茶是一种日韩风味的绿茶饮品,它以糙米为原料,经浸泡、蒸熟、滚炒等工艺制成的玄米与日式蒸清茶拼配而成,既保持了茶叶的自然香气,又增添了炒米的芳香,鲜醇适口,不伤肠胃。
茶粥也是值得一提的,它兼有茶、米之香。古典吴越方言中"粥"和"茶"的读音一样,可见人们对茶粥的喜爱。江南炎夏湿热,厨娘们取绿茶浓汁,加之粳米、白糖,以小火慢熬。粥成但闻佳茗清醇,粥香溢清,夏日炎暑便消一半。在上海浦江两岸,每日清晨至深夜,都有茶粥供应。有"豆粉茶粥""薄荷茶粥""藕汁茶粥""果奶茶粥""菜汁茶粥""鸡汁茶粥""什锦茶粥""菊花茶粥"等。
不仅中国人爱茶粥,日本人也有他们喜爱的"奈良茶粥"。奈良茶粥源自奈良东大寺取水节。茶刚从中国传入日本时,还属于贵重的饮品兼药品,只有级别高的寺庙得以品饮。当时东大寺的和尚用煮好的第一道茶来泡饭,第二道茶来加盐煮饭,施发善众。后来茶叶普及,民众也喜欢上了茶粥。奈良的茶粥色泽金黄,入口不腻,茶和米的清香合二为一。当地人吃茶粥喜欢配上"奈良渍"咸菜,这一粥一菜也成为地道的奈良早餐。
此外,云南的基诺族还保留着吃凉拌茶叶的传统习惯。其做法是把鲜茶叶揉碎了放到器皿中,加一点黄果叶、大蒜、辣椒、盐等辅料,再加入山泉水拌好。其味极为特别,兼有生食之菜的爽脆、茶的清香以及辛辣之味。
二、帝王的饮茶史
中国历史上,帝王饮茶的历史相当古老。从发现茶叶的炎帝,到痴爱品茗的康熙、乾隆,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的皇帝,层出不穷。
南朝齐武帝萧赜遗诏中下令,葬礼从简,灵位前不得按惯例"以牲为祭",而是设一些饼、茶饮即可,并要求"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隋《大业杂记》记载,有位和尚制造一种"扶芳夜饮"的茶饮给文帝杨坚喝。此饮采用一种叫"扶芳"的树叶,"夏日取其汁,微火炙使香,煮以饮,碧绿,色香甚美,令人不渴"。又据《隋史》记载,文帝梦见有位神人把他的头骨给换了,梦醒以后便一直头痛。后来遇一僧人,告诉他说"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文帝服之以后果然见效。宋徽宗赵佶酷爱饮茶,而且精于茶道。在北宋大观年间,他著有《茶论》一书,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
到了明清之际,茶叶无论在品类还是制作工艺上,都趋于完美。清代康熙皇帝喜茶,更为江南名茶碧螺春命名而留下一段佳话。史载,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清香醇厚,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御茶"至今遗址尚存。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帝王饮茶史上最悲凉的一幕。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愚笨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他一登上王位,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太安二年(303),东海王司马越率大军挟持惠帝,向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发起猛攻。不承想在汤阴一战中,晋惠帝又被司马颖掠去。成了司马颖傀儡的惠帝,被挟持到了洛阳,然后又逃往长安。光熙元年(306),东海王司马越消灭各路反王,惠帝也回到了洛阳,被监禁起来,饮食起居大不如前。一夜,身边的臣子用瓦盂盛了一碗茶给惠帝喝,惠帝对此茶赞不绝口。其实,它不过是孤臣无以贡奉,不知从哪儿找来的一碗粗茶。残乱年代,困苦帝王,这碗茶应该是帝王饮茶史上最悲凉的一碗。
三、以茶代酒的故事
尽管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但是在隆重场合,茶的重要性还是无法与酒相比,最多在特殊情况下成为酒的暂时替代品。中国古代筵席有以礼待客的传统,对那些没什么酒量或滴酒不沾的宾客,主人一般会主动用其他饮品代替,如茶。
三国时期吴国第四代君主孙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却出乎意料地有"以茶代酒"的文雅之事。嗜酒如命的孙皓每次设宴,都让大臣们每人至少喝足七升酒。当时孙皓最敬重的文臣韦曜,学富五车,但酒量仅二升而已。孙皓便对他以礼相待,每次宴会暗中赐他好茶,让他以茶代酒。孙皓也由此开创了以茶代酒的先例。后世好茶者考证,孙皓赐给韦曜"代酒"的茶,应该是产于浙江的御茶。
晋时,饮茶者开始增多。刘琨是晋朝有名的大将,青年时代和祖逊为友,读书习武,上演了历史上有名的"闻鸡起舞"故事。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让北方匈奴人有可乘之机,他们大肆侵犯北方的并州、冀州一带。光熙元年(306),刘琨负责这几地的军事事宜,但抗击匈奴的军事行动失败。刘琨内心愤懑不安。自古有喝酒解闷的说法,刘琨则与众不同,他喜欢通过喝茶来发泄心中郁闷,而且一喝必是上等茶。
四、以茶祭神
我国以茶作祭,形式大致有三种:在盛茶器皿中注入茶水;供奉干茶叶;不用茶,仅用茶碗、茶壶等作象征。但也不仅限于此,明代的徐献忠在展现湖州一带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的《吴兴掌故集》中记载:"我朝太祖皇帝喜顾渚茶,今定制,岁贡奉三十二斤,清明前二日,县官亲诣采造,进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当时南方一些名茶区,要在清明前把贡茶送到京城,而这些茶是用于皇室焚烧祭祖用的。
在我国民间,一些善男信女常用"清茶四(种)果"或"三(杯)茶六(杯)酒"祭天谢地,期望得到神灵的保佑。在中国古刹禅院中,常备有"寺院茶",且用最好的茶叶来供佛。据《蛮瓯志》记载:觉林院的僧侣,"待客以惊雷荚(中等茶),自奉以萱带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茶(上等茶)。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常以茶为供品,向寺院佛祖献茶。
在少数民族地区,以茶祭神更是习以为常。湘西苗族居住区,旧时流行祭茶神,祭祀分早、中、晚三次:早晨祭早茶神,中午祭日茶神,夜晚祭晚茶神。祭茶神仪式十分严肃,祭品以茶为主。云南景洪基诺山区的一些民族,每年夏历正月间要祭茶树,并口中念念有词:"茶树茶树快快长,茶叶长得青又亮。神灵多保佑,产茶千万担。"他们相信这样做会得到神灵保佑,使茶叶有好收成。
五、茶的道家文化内涵
道家是最看重茶的文化精神的。唐代喜饮、擅饮茶的著名道人就不少。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极为欣赏道士申元,甚至让自己宫中的侍女赵云容为申元侍候茶药。唐代《南部新书》中记载,唐肃宗曾赐给道士张志和奴、婢各一名。张志和为他们取名渔童、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唐代最著名的道家茶人,应是女道士李季兰。李季兰和陆羽是好友,曾在德宗年间和陆羽、皎然在茗溪组织诗会。有学者认为,正是他们三人共同开创了唐代茶道格局。
在文学作品中,茶和道士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无处不在。欧阳修在《送龙茶与许道人》中,写到他将当时非常名贵的龙团茶,送给了"来似浮云去无迹"的一位荥阳道士。元朝著名散曲家张养浩在泰山游玩,发现一道观中香茶怡人,写下了"鼎铛百沸失膏火,风水万里忘萍逢"的佳句。明朝藩王朱权,晚年时兼修释老,尤喜沉于茶道,以求达到"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的修身境界。晚清刘鹗,为写《老残游记》数次到泰山,对其风俗民情极为熟悉,开篇第一回写老残和其他人一起游道观,道人见客来,就"端出茶盒","大家吃了茶"。
道家人饮茶不似佛家执着于精神上的追求,也不似儒家饮茶需要一套数十种茶器且极为烦琐的礼仪。相对来讲,茶对于道家的养生意义更为重要。相传活了八百多岁的彭祖之徒丹丘子、黄山君,就是因喝茶才羽化成仙。虽然是传说,却可以从中看出茶的养生保健功能,至少在黄山君那个时代已被发现并利用了。
茶对养生的重要影响,甚至使古人认为,饮茶不仅能养生,还能让人成仙。服用草木果实之类的安全养生品,是道家人最想研究的课题。而茶有升清降浊、疏通经络的作用,正好可为道家练功所用。因此,从葛洪的《抱朴子》到陶弘景的《本草经》,道家人从药理方面研究茶是最认真的,而且成就斐然。
六、与茶有关的神话传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和酒最与众不同,它们似乎比其他饮食品类更容易被用来参与人神、人鬼之间的沟通。因此,说茶有几分仙气、神气、鬼气,也不算夸张。
陆羽在《茶经》中,就频繁引用《搜神记》、《续搜神记》等野史笔记类文献中的故事,展现茶与神鬼之间发生的故事。从这些传说产生的心理根源探究,可能是因为茶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太多益处,所以古人特别是名茶区的古人,心甘情愿以茶为崇拜对象。
中国茶区几乎都有和神仙有关的故事。比如武夷山崇安县星村有五株与众不同的茶树,茶叶成双出现,且形态一模一样,制成茶叶皆为上品。相传这五棵茶树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所栽,武夷人称"吕仙茶"。又如云南西双版纳的南糯山原本无茶,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至此,逢将士患眼疾,他便以杖击地,地生茶树,于是茶叶医好了将士们的眼疾。后来南糯山便有了名闻天下的普洱茶。当地人尊诸葛孔明为茶祖,每年孔明生日之际要饮茶放"孔明灯"。安徽的名茶太平猴魁茶,相传是两只得道的老猴赠给当地人的。如此传说,数不胜数。
七、吟咏茶叶的作品
在古代,出现过不少歌颂茶叶的歌,如唐代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序》中有"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这里所说的茶歌是指陆羽所做的六羡茶歌:"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此外,唐代还有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等。当然,茶歌来自生活,主要以民间创作为主。即便是文人参与,也只是由他们从民谣中整理再编曲,然后返回到人民中去。明清时期,杭州富阳一带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贡茶鲫鱼歌》。此歌便是正德九年(1514),由按察检事韩邦奇据民间的《富阳谣》改编而成。这首歌以当地茶农的口吻,通过痛彻心扉的质问,表现出对采办贡茶和贡鱼所受到的侵扰。韩邦奇也因为为民请愿反对进贡茶叶而触犯朝廷,被治以重罪。
另一类茶歌,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如清代在江西流传的茶山歌,其歌词非常有民间生活气息,如:"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古时咏茶的诗也不胜枚举,但在唐朝之前,文人诗作中提到茶的只有四首:晋代孙楚的《出歌》;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左思的《娇女诗》;南朝宋王微的《杂诗》。其中,"洛阳纸贵"的左思,在其五言叙事长诗中,描写了两个豆蔻年华的小女孩,她们天真烂漫,在花园中追打嬉戏。游戏得口渴了,便急着烹茶以饮。为了更快喝到茶,她们"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诗中的鼎是一种用来煮茶的三足两耳食器,但并非专门煮茶的器具。因为唐代以前茶器常常是与酒器、食器混用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朝女文学家鲍令晖的《香茗赋》。鲍令晖是著名文学家鲍照的妹妹。她出身贫寒,却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文献记载她有《香茗赋集》一书传世,遗憾的是今已散佚。古代诗歌总集《玉台新咏》也收录了她的诗作。艰难生活的历练,促成了鲍令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也让她留下了不少诗文佳作。诗论家钟嵘夸赞:"令晖歌诗,往往崭绝清巧。《拟古》尤胜,唯《百愿》淫矣。"可惜她的作品仅存诗七首,都与茶无关。她在《香茗赋》中究竟如何写茶,后人无从知晓,实乃一大憾事。
9. 古代茶的作用是什么
1. 云华
茶生于山颠云雾处为佳,故称。唐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深夜数瓯唯柏叶,清晨一器是云华。”
2. 云腴
因茶生于山间云雾处,故称。宋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云不知.”
3. 不夜侯
古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因茶可提神,饮后夜不能睡。胡峤《饮茶》:“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4. 余甘氏
古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喝茶甘甜,余味无穷,故称。
5. 水豹囊
本为一种豹皮制成的鼓风之具,此喻饮茶如其所吹之风,故称。
6. 仙芽
对茶的美称。清胡怀琛《春日寄家兄闽中》:“海扇占春信,仙芽问五夷。”
7. 玉爪
对茶的美称。因茶泡开如鸟爪,故称。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
8. 玉芽
上等的芽茶美称为“玉芽”。
9. 甘草
对茶的喻称。茶喝之甘甜饴美,故称。
10. 鸟嘴
对茶的喻称。因茶叶状似鸟嘴,故称。唐郑谷《峡中尝茶》:“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
11. 先春
茶的别称。早春时茶已吐出嫩芽,故称。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12. 阳芽
对茶的喻称。宋周必大《茶》:“还向溪边寻活水,闲于竹里试阳芽。”
13. 冷面草
对茶的喻称。
14. 鸡苏佛
对茶的喻称。鸡苏原为一种植物,其叶淡香,以此喻茶为“鸡苏佛”。
15. 金叶
对茶的美称。
16. 苦口师
对茶的拟人戏称。浓茶味苦,故称“苦口师”。
17. 乳茗
刚冒出幼芽的茶。清姚鼐《同秦澹初等游洪恩寺》:“明朝相忆皆千里,那易僧窗啜乳茗。”
18. 茶枪
对茶的喻称。茶未展开时似枪,故称。
19. 茶旗
对茶的喻称。茶叶泡开后如一面面小旗,故称。
20. 茗饮
对茶的雅称。唐杜甫《进艇》:“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瓮无谢玉为缸。”
21. 瓯蚁
本指茶瓯上浮的茶沫,后以喻茶。
22. 香茗
对茶的美称。茶为茗,喝之清香解渴,故称。唐白居易《晚起》:“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23 . 蔎
茶的古称。陆羽《茶经》:“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24. 荼
苦茶。
25. 荈
本指茶的老叶,即粗茶,后泛指茶。
26. 涤烦子
茶的拟人戏称。唐施肩吾:“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27. 森伯
对茶的拟人称谓。
28. 雀舌
对茶的喻称。茶芽似鸟雀的舌头,故称。
29. 晚甘侯
茶的拟人戏称。
30. 瑞草魁
古人对茶的美称。瑞草为香草,茶为瑞草之首,极言茶之佳美。唐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
31. 酪奴
茶的拟人戏称。
32. 橄榄仙
对茶的拟称。喝茶后似食橄榄那样回味久长,故称。
33. 槚
即楸树,本为一种乔木,后代指茶。
34. 碧霞
对茶的美喻。元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红炉石鼎烹团月,一碗和香吸碧霞。”
推荐文章:
花雅忆轩茗茶叶多少钱
荞麦茶能治甲状腺结节吗?
碧螺春课文主要内容简介
黑茶上市时间(黑茶出现时间)
中国十大名茶排名(2022中国最新的茶叶最
铁观音怎么泡 你都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