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茶具介绍
饮茶离不开茶具,茶具指泡饮茶叶的专门器具,包括壶,碗,杯,盘,托等,古人讲究饮茶之道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艺术,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可谓相得益彰。随着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各个时代饮茶风俗的演变,茶具的品种越来越多,质地越来越精美。
福建泉州的德化县,是中国三大瓷都之一,那里卖茶具的很多,厂家也很多。对于批量生产的茶具也算很专业了。在那里一定有的选的!
2. 中国茶具的起源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在清雍正年间,盛行使用盖碗。相传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780-783)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因为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于是崔宁之子就巧思发明了木盘子来承托茶杯。为了防止喝茶时杯易倾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
3. 中国茶具科普
中国铁道博物馆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1号北侧,占地面积达1000平方米,是中国国家级专业铁路博物馆。有正阳门馆、东郊馆、詹天佑纪念馆三个馆。主要任务是负责铁路文物、科研成果等展品的收藏、保管、陈列、展示及编辑研究工作,同时作为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教育的基地。
中国钱币博物馆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交民巷17号院,是直属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主要从事钱币的收藏、研究和展示,肩负有指导和推动钱币收藏、研究及宣传钱币文化的任务。收藏有古今中外钱币及与钱币有关的其它文物约30余万件,按古钱币、金银币、纸币、少数民族钱币、外国钱币、钱范及与钱币有关的文物等六大类别整理、收藏和保管。
中国茶叶博物馆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面龙井路旁双峰村,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展览面积2244平方米,由茶史厅、茶萃厅、茶事厅、茶缘厅、茶具厅、茶俗厅组成。
中国丝绸博物馆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子湖畔,是全国性的丝绸专业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博物馆,占地五公顷,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展示了中国五千年的丝绸历史及文化,其基本陈列包括序厅、历史文物厅、蚕丝厅、染织厅、现代成就厅等五部分。
中国烟草博物馆
位于上海市杨浦区长阳路、通北路交汇处,与上海卷烟厂隔路相望,是一个以收藏、展示和研究中国烟草为主的专业博物馆。分为烟草发展历程、烟草农业、烟草工业、烟草经贸、烟草管理、烟草文化、吸烟与控烟等7个展馆和1个文献馆。另外,还有报告厅、机动展厅、大型藏库、资料数据库、导游系统以及专供参观者休闲的茶室和烟吧等。
中国门窗博物馆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中国国际门窗城内,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以门窗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博物馆展区面积7000平米,馆藏展品3000多件,目前整理展出的展品共1100多件。博物馆分为中国古代门窗馆、近代门窗馆、当代门窗馆,以及高科技门窗馆、节能门窗体验区、未来之家体验区、休闲水吧等七个部分。
中国陶瓷博物馆
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紫晶北路1号,总占地面积5.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由常设展厅、临时展厅、学术交流区、公共活动空间、休闲商务区、办公区、多功能区、库房区等组成,可满足收藏、展示、研究、培训和教育等各项功能需求。博物馆藏文物藏品自新石器时代陶器和汉唐以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名品佳作三万六千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500余件,涵括了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长河中的代表品种。特别是王步、珠山八友等近现代艺术陶瓷精品,该馆更是品类丰富、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为陶瓷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最可靠的实物依据。
中国文字博物馆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656号,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该馆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廷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由字坊、广场、主体馆、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交流中心等建筑组成,总占地143亩,总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共入藏文物4123件,其中一级文物305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
中国煤炭博物馆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和晋祠路交汇处,分东、西两院,占地约11公顷,建筑面积约90000平方米,由陈列大厅、中国煤炭科教文交流中心、学术报告厅、办公研究楼和现代科技学院等组成。
4. 中国茶具介绍英文
茶船 saucer茶夹 ChaGa茶巾 tea cloth茶盘 tea tray teaboard茶匙 Teaspoon茶筒 cannister公道杯 gongdao mug 闻香杯 fragrance-smelling cup品茗杯 PinMingBei茶则 ChaZe茶漏 tube-shaped tofu茶罐 caddy
5. 中国茶具的历史
从饮茶开始就有了茶具,从一只粗糙古朴的陶碗到一只造型别致的茶壶,历经几千年的变迁,这一只只茶具的造型、用料、色彩和铭文,都是历史发展的反映。历代茶具名师艺人创造了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茶具艺术品,留传下来的传世之作,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董。
茶具如同其他饮具、食具一样,它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历程。随着“茶之为饮”,茶具也就应运而生,并随着饮茶的发展,茶类品种的增多,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制作技术也不断完善。
1、隋及隋以前的茶具
一般认为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这种器具是陶制的缶,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韩非在《韩非子》中就说到尧时饮食器具为土缶。如果当时饮茶,自然只能土缶作为器具。史实表明,我国的陶器生产已有七八千年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但按现有史料而论,一般认为我国最早谈及饮茶使用器具的是西汉(公元前2068年)王褒的《僮约》其中谈到“烹荼尽具,已而盖藏”。这里的“荼”指的是“茶”、“尽”作“净”解。《僮约》原本是一份契约,所以在文内写有要家僮烹茶之前,洗净器具的条款。这便是在中国茶具发展史上,最早谈及饮茶用器具的史料。
但是,明确表明有茶具意义的最早文字记载,则是西晋(公元265--316年)左思(约公元250--约305年)的《娇女诗》,其内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这“鼎”当属茶具。唐·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公元317--323年)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接着,《茶经》又引述了西晋八王之乱时,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306年蒙难,从河南许昌回洛阳,侍从“持瓦盂承茶”敬奉之事。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在隋唐以前,汉代以后,尽管已有出土的专用茶具出现,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内的饮具之间,区分也并不十分严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者是共用的。
2、唐(含五代)28种茶具
由于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更加讲究饮茶情趣,因此,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实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本身又富含欣赏价值,且有很高的艺术性。所以,我国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这在唐·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有详尽记述。本世纪80年代后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唐代宫廷茶具,与陆羽记述的民间茶具相映生辉,又使国人对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有关唐代宫廷茶具,下面已分件专述。这里,将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开列的28种茶具,按器具名称、规格、造型和用途,分别简述如下。
蕾钮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唐煮茶过程中需要加入盐
风炉 形如古鼎,有三足两耳。“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炉内有床放置炭火。炉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于通风。上有三个支架(格),用来承接煎茶的。炉底有一个洞口,用以通风出灰,其下有一只铁制的灰承,用于承接炭灰。风炉的炉腹三个窗孔之上,分别铸有“伊公”、“羹陆”和“氏茶”字样,连起来读成“伊公羹,陆氏茶”。“伊公”指的是商朝初期贤相伊尹,“陆氏”当指陆羽本人。《辞海》引《韩诗外传》曰:“伊尹……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这是用鼎作为烹饪器具的最早记录,而陆羽是历史上用鼎煮茶的首创者,所以,长期以来,有“伊尹用鼎煮羹,陆羽用鼎煮茶”之说,一羹一茶,两人都是首创者。由此可见,陆羽首创铁铸风炉,在中国茶具史上,也可算是一大创造。
灰承 是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放置在风炉底部洞口下,供承灰用。
炭挝 是六角形的铁棒,长一尺,上头尖,中间粗,握处细的一头拴一个小。也可制成锤状或斧状,供敲炭用。
火筴 又名筋,是用铁或铜制的火箸,圆而直,长一尺三寸,顶端扁平,供取炭用。
交床 十字形交叉作架,上置剜去中部的木板,供置用。
夹 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供炙烤茶时翻茶用。
纸囊 用剡藤纸(产于剡溪。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市境内)双层缝制。用来贮茶,可以“不泄其香”。
碾 用桔木制作,也可用梨、桑、桐、柘木制作。内圆外方,既便于运转,又可稳固不倒。内有一车轮状带轴的堕,能在圆槽内来回转动,用它将炙烤过的饼茶碾成碎末,便于煮茶。
拂末 用鸟羽毛做成,碾茶后,用来清掸茶末。
罗合 罗为筛,合即盒,经罗筛下的茶末盛在盒子内。
则 用海贝、蛎蛤的壳,或铜、铁、竹制作的匙、小箕之类充当,供量茶用。
水方 用稠木,或槐、楸、梓木锯板制成,板缝用漆涂封,可盛水一斗,用来煎茶。
漉水囊 骨架可用不会生苔秽和腥涩味的生铜制作。此外,也可用竹、木制作,但不耐久,不便携带。惟用铁制作是不适宜的。囊可用青竹丝编织,或缀上绿色的绢。囊径五寸,并有柄,柄长一寸五分,便于握手。此外,还需做一个绿油布袋,平时用来贮放漉水囊。漉水囊实是一个滤水器,供清洁净水用。
瓢 又名牺杓。用葫芦剖开制成,或用木头雕凿而成,作舀水用。
竹夹 用桃、柳、蒲葵木或柿心木制成,长一尺,两头包银,用来煎茶激汤。
熟盂 用陶或瓷制成,可用水二升。供盛放茶汤,“育汤花”用。
鹾簋 用瓷制成,圆心,呈盆形、瓶形或壶形。鹾就是盐,唐代煎茶加盐,鹾簋就是盛盐用的器具。
揭 用竹制成,用来取盐。
碗 用瓷制成,供盛茶饮用。在唐代文人的诗文中,更多的称茶碗为“瓯”。此前,也有称其为“盏”的。
畚 用白蒲编织而成,也可用,衬以双幅剡纸,能放碗十只。
札 用茱萸木夹住栟榈皮,作成刷状,或用一段竹子,装上一束榈皮,形成笔状,供饮茶后清洗茶器用。
涤方 由楸木板制成。制法与水方相同,可容水八升。用来盛放洗涤后的水。
滓方 制法似涤方,容量五升,用来盛茶滓。巾用粗绸制成,长二尺,做两块可交替拭用。用于擦干各种茶具。
具列 用木或竹制成,呈床状或架状,能关闭,漆成黄黑色。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用来收藏和陈列茶具。
都篮 用竹篾制成。里用竹篾编成三角方眼;外用双篾作经编成方眼。用来盛放烹茶后的全部器物。
以上28种器具,是指唐时为数众多的茶具而言,但并非每次饮茶时必须件件具备。这在陆羽的《茶经》中说得很清楚,在不同的场合下,可以省去不同的茶具。
3.宋(含金、辽)茶具
宋代的饮茶方法与唐代相比,已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是唐人用煎茶法饮茶逐渐为宋人摒弃,点茶法成了当时的主要方法。本世纪以来,河北宣化先后发掘出一批辽代墓葬,其中七号墓壁画中有一幅点茶图,它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用点茶法饮茶的生动情景。
到了南宋,用点茶法饮茶更是大行其道。但宋人饮茶之法,无论是前期的煎茶法与点茶法并存,还是后期的以点茶法为主,其法都来自唐代,因此,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大致一样,只是煎茶的,已逐渐为点茶的瓶所替代。北宋蔡襄在他的《茶录》中,专门写了“论茶器”,说到当时茶器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列出的茶器有碾、罗、盏、筅、钵、瓶、杓等,这些茶具的内容,与蔡襄《茶录》中提及的大致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审安老人真实姓名不详,他于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集宋代点茶用具之大成,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赐以名、字、号,足见当时上层社会对茶具钟爱之情。“图”中的“十二先生”,作者还批注“赞”誉。
其实,《茶具图赞》所列附图表明;韦鸿胪指的是炙茶用的烘茶炉,木待制指的是捣茶用的茶臼,金法曹指的是碾茶用的茶碾,石转运指的是磨茶用的茶磨,胡员外指的是量水用的水杓,罗枢密指的是筛茶用的茶罗,宗从事指的是清茶用的茶帚,漆雕密阁指的是盛茶末用的盏托,陶宝文指的是茶盏,汤提点指的是注汤用的汤瓶,竺副师指的是调沸茶汤用的茶筅,司职方指提清洁茶具用的茶巾。
宋人的饮茶器具,尽管在种类和数量上,与唐代相比,少不了多少。但宋代茶具更加讲究法度,形制愈来愈精。如饮茶用的盏,注水用的执壶(瓶),炙茶用的钤,生火用的铫等,不但质地更为讲究,而且制作更加精细。
4.元代茶具
元代茶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方法,抑或是使用的茶具,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
元代统治中国不足百年,在茶文化发展史上,找不到一本茶事专著,但仍可以从诗词、书画中找到一些有关茶具的踪影。在当时既有采用点茶法饮茶的,但更多是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
在元代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形条茶饮用的方法已较为普遍,这不仅可在不少元人的诗作中找到依据,而且还可从出土的元冯道真墓壁画中找到佐证。在图中,没有茶碾,当然也无须碾茶,再从采用的茶具和它们放置的顺序,以及人物的动作,都可以看出人们是在直接用沸水冲泡饮茶。用于点茶用的元影青的刻花执壶。
5.明代茶具
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因为唐、宋时人们以饮饼茶为主,采用的是煎茶法或点茶法和与此相应的茶具。元代时,条形散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这样,唐、宋时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种脱颖而出。明代对这些新的茶具品种是一次定型,因为从明代至今,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无多大变化,仅仅在茶具式样或质地上有所变化。
另外,由于明人饮的是条形散茶,贮茶焙茶器具比唐、宋时显得更为重要。而饮茶之前,用水淋洗茶,又是明人饮茶所特有的,因此就饮茶全过程而言,当时所需的茶具,明·高濂《遵生八笺》中列了16件,另加总贮茶器具7件,合计23件。但其中很多与烧水、泡茶、饮茶无关,似有牵强凑数之感,这在明·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已说得很明白:“吾朝”茶的“烹试之法”,“简便异常”,“宁特侈言乌府、云屯、苦节君、建城等目而已哉”明代张谦德的《茶经》中专门写有一篇“论器”,提到当时的茶具也只有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8件。
不过,明代茶具虽然简便,但也有特定要求,同样讲究制法、规格,注重质地,特别是新茶具的问世,以及茶具制作工艺的改进,比唐、宋时又有大的进展。特别表现在饮茶器具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是出现了小茶壶,二是茶盏的形和色有了大的变化。
总的说来,与前代相比,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有改进的是茶盏,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在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
6.清代茶具
清代,茶类有了很大的发展,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但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无论哪种茶类,饮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在这种情况下,清代的茶具无论是种类和形式,基本上没有突破明人的规范。
清代的茶盏、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清时的茶盏,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的盖碗,最负盛名。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镇生产,其时,除继续生产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还创制了粉彩、珐琅彩茶具。清代的江苏宜兴紫砂陶茶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任溧阳县令、“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传说他设计了新颖别致的“八壶式”,由杨彭年、杨风年兄妹制作,待泥坯半干时,再由陈曼生用竹刀在壶上镌刻文或书画,这种工匠制作,文人设计的“曼生壶”,为宜兴紫砂茶壶开创了新风,增添了文化氛围。乾隆、嘉庆年间,宜兴紫砂还推出了以红、绿、白等不同石质粉末施釉烧制的粉彩茶壶,使传统砂壶制作工艺又有新的突破。
此外,自清代开始,福州的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海南的生物(如椰子、贝壳等)茶具也开始出现,自成一格,逗人喜爱,终使清代茶具异彩纷呈,形成了这一时期茶具新的重要特色。
7.现代茶具
现代茶具,式样更新,名目更多,做工更精,质量也属上乘。在这众多质地的茶具中,贵的有如金银茶具,廉的如竹木茶具,此外还有用玛瑙、水晶、玉石、大理石、陶瓷、玻璃、漆器、搪瓷等制作的茶具,枚不胜数。
6. 中国茶具的特点
,木待制指的是捣茶用的茶臼,金法曹指的是碾茶用的茶碾,石转运指的是磨茶用的茶磨,胡员外指的是量水用的水杓,罗枢密指的是筛茶用的茶罗,宗从事指的是清茶用的茶帚,漆雕密阁指的是盛茶末用的盏托,陶宝文指的是茶盏,汤提点指的是注汤用的汤瓶,竺副师指的是调沸茶汤用的茶筅,司职方指提清洁茶具用的茶巾。
7. 中国茶具介绍ppt
展开全部
饮 酒 想 起 诗, 赋 诗 想 起 酒。 酒 与 诗 好 象 是 孪 生 兄 弟, 结 下 了 不 解 之 缘。 《诗 经》 是 我 国 最 早 的 一 部 诗 歌 总 集, 我 们 从 中 闻 到 浓 冽 的 酒 香。
饮 酒 是 乐 事, 但 由 于 受 到 生 产 力 的 制 约, 酿 造 一 点 酒 并 不 容 易。 所 以 有 了 一 点 酒, 往 往 想 到 我 们 的 祖 先, 用 作 祭 祖 之 用, 与 神 灵 共 享。
清 酒 既 载, (马辛) 牡 既 备。
以 享 以 祀, 以 介 景 福。
—— 《大 雅 · 旱 麓》
一 边 饮 酒, 一 边 做 游 戏, 这 是 宫 廷 宴 会 最 为 常 见 的。 他 们 投 壶 发 矢, 以 决 胜 负。 《行 苇》 中 对 此 类 多 有 描 写: “敦 弓 既 坚, 四 (金候) 既 钧。 舍 矢 既 均, 序 宾 以 贤。” 胜 负 既 定, 欢 呼 声 起, 于 是 以 大 斗 酌 酒, 互 相 碰 杯, 祈 祷 福 禄。 即 使 祭 祀, 也 只 是 徒 具 仪 式, 实 际 上 是 让 美 酒 灌 满 自 己 的 皮 囊。
酒 是 美 妙 的 东 西, 有 了 它, 不 仅 要 与 神 灵 “共 享”, 而 且 用 以 招 待 客 人。 中 华 民 族 是 个 好 客 的 民 族。 有 亲 朋 来 访, 都 要 以 美 酒 待 客, 一 者 是 主 人 体 面, 二 者 也 增 加 欢 趣。
我 有 旨 酒, 嘉 宾 式 燕 以 敖 ……
我 有 旨 酒, 以 燕 乐 嘉 宾 之 心。
—— 《小 雅 · 鹿 鸣》
到 了 汉 末, 天 下 动 乱, 连 年 争 战, “铠 甲 生 虮 虱, 万 姓 以 死 亡。 白 骨 展 于 野, 千 里 无 鸡 鸣。” 人 们 的 生 命, 朝 不 保 夕, 故 感 慨 良 多。 把 酒 临 江, 横 槊 赋 诗 的 曹 孟 德, 是 个 具 有 雄 才 大 略 的 人, 他 希 望 平 定 各 地 的 割 据 势 力, 统 一 河 山, 使 天 下 出 现 大 治, 就 可 无 优 无 虑 痛 饮 两 杯。 “对 酒 歌, 太 平 时, 吏 不 呼 门。 王 者 贤 且 明, 宰 相 股 肱 皆 忠 良。” (《对 酒》) 人 们 讲 究 文 明, 讲 究 礼 节。 互 敬 互 让, 尊 老 爱 幼, 路 不 拾 遗, 无 所 争 讼。 国 家 的 法 度, 公 正 无 私, 判 刑 合 理, 官 吏 爱 民 如 子。 老 天 爷 体 察 善 良 的 百 姓, 风 调 雨 顺, 仓 廪 满 盈。 他 一 边 饮 酒 一 边 驰 骋 想 象, 为 我 们 勾 勒 出 一 个 人 间 乐 园, 可 说 是 开 了 “桃 花 源” 理 想 世 界 的 先 河。 然 而 理 想 终 归 是 理 想, 醉 意 过 后, 回 眸 人 间, 一 片 混 乱。 以 有 限 的 生 命, 去 追 求 遥 遥 无 期 的 目 标, 其 难 无 异 登 天。 于 是 深 颓 力 不 从 心, 悲 从 中 来,这 一 杯 酒, 味 道 可 就 完 全 不 同 了!
对 酒 当 歌, 人 生 几 何?
譬 如 朝 露, 去 日 苦 多 ……
明 明 如 月, 何 时 可 掇?
忧 从 中 来, 不 可 断 绝。……
—— 《短 歌 行》
不 想 则 已, 愈 想 愈 悲 伤, 愈 想 愈 苦 恼。 “惟 有 杜 康”, 可 以 解 忧。 于 是 接 着 痛 饮, 想 从 醉 中 解 脱。 现 实 与 理 想 的 矛 盾, 有 限 与 无 限 的 矛 盾, 生 命 与 死 亡 的 矛 盾, 都 融 化 在 这 杯 酒 中。 他 那 悲 凉 慷 慨 的 歌 声, 震 憾 千 古, 差 不 多 引 起 后 世 酒 徒 的 一 致 共 呜, 而 以 “杜 康” 为 酒 的 代 称, 也 就 从 他 这 时 正 式 开 始。
因 为 饮 酒 的 人 多, 所 以 便 出 了 许 多 著 名 的 酒 徒。 杜 甫 的 《八 仙 歌》 就 写 了 贺 知 章、 李 白、 张 旭 等 这 些 著 名 的 “酒 徒”。
世 人 往 往 把 狂 饮 烂 醉 的 人 称 为 “酒 鬼”, 椰 揄 讥 笑, 贬 之 又 贬。 但 唐 诗 中 好 象 找 不 到 “酒 鬼” 这 个 词, 或 称 “酒 徒”, 或 称 “酒 友”, 或 称 “饮 者”。 杜 甫 则 称 他 们 为 “仙”。 “仙” 与 “鬼” 虽 然 都 是 乌 有 之 物, 但 “仙”、 “鬼” 之 别, 一 在 天 上, 一 在 地 府, 相 差 不 是 一 个 档 次。 狂 醉 的 人, 也 不 认 为 自 己 是 “酒 鬼”, 李 白 便 自 称 “酒 中 仙”。 在 当 时, 你 不 能 经 商 赚 钱, 不 能 一 举 成 名, 都 不 会 有 人 笑 话 你, 若 不 能 饮 酒, 则 受 到 亲 友 的 “奚 落”。 饮 酒 是 做 人 的 基 本 功, 万 万 缺 少 不 得。
唐 代 诗 人 虽 然 对 魏 晋 文 土 的 诗 酒 生 涯 不 乏 赞 叹, 不 乏 仰 幕 之 情, 但 唐 代 的 诗 酒 基 调 与 魏 晋 不 同, 有 着 明 显 的 分 野。
魏 晋 文 人, 处 在 政 治 动 荡 的 社 会, 朝 不 保 夕, 心 中 充 满 忧 伤 和 恐 惧, 饮 酒 是 为 了 消 忧, 逃 避 现 实, 无 法 谱 出 昂 扬 的 情 调。 而 唐 代 的 诗 人, 生 于 政 治 较 为 开 明 之 世, 社 会 处 在 上 升 发 展 阶 段, 故 有 一 股 朝 气, 回 荡 于 诗 中。 诗 情 豪 迈, 酒 情 热 烈, 如 奏 黄 钟 大 吕, 有 宏 亮 激 越 之 音。
黄 金 白 壁 买 歌 笑, 一 醉 累 月 轻 王 侯。
—— 李 白 《忆 旧 游 寄 谯 郡 元 参 军》
烹 羊 宰 牛 且 为 乐, 会 须 一 饮 三 百 杯。
—— 李 白 《将 进 酒》
同 是 以 饮 酒 为 乐, 魏 晋 文 人 能 唱 得 出 这 种 声 音 吗?
楚 兰 不 佩 佩 吴 钩, 带 酒 城 头 别 旧 游。
年 事 已 多 筋 力 在, 试 将 弓 箭 到 并 州。
—— 卢 殷 《长 安 亲 故》
诗 成 斩 将 奇 难 敌, 酒 熟 封 侯 快 未 如。
—— 高 骈 《依 韵 奉 酬 李 迪》
一 杯 热 热 烈 烈 的 酒, 不 仅 洗 尽 前 人 的 哀 愁 和 颓 废 的 色 彩, 而 且 是 开 后 世 豪 迈 诗 派 的 先 声。 我 们 清 楚 地 看 到, 唐 代 对 于 魏 晋 文 人 的 诗 酒 生 涯, 不 是 盲 目 模 仿, 亦 步 亦 趋, 而 是 让 他 们 溶 化 在 自 己 的 酒 色 酒 香 之 中, 增 添 自 身 的 韵 味。
唐 代 的 诗 人, 在 歌 唱 前 代 酒 星 的 同 时, 也 树 立 当 朝 的 酒 星 的 形 象。 杜 甫 的 《八 仙 歌》 在 这 方 面 开 了 个 好 头。 这 八 颗 酒 星, 有 的 闪 过 之 后, 随 即 陨 灭, 有 的 永 驻 天 国, 光 耀 万 古。 后 者 如 李 白 即 是。 他 是 唐 代 诗 人 突 出 的 代 表, 也 是 唐 代 酒 徒 的 突 出 代 表。 他 的 诗 酒 生 涯, 令 人 有 “前 不 见 古 人, 后 不 见 来 者” 之 叹。
唐 代 的 酒 业 到 了 鼎 盛 时 期, 唐 代 的 诗 歌 创 作 也 达 到 高 峰。 酒 与 诗, 这 两 者 之 间, 到 底 存 在 一 种 什 么 关 系? 简 而 言 之, 相 得 益 彰。
在 唐 代 许 多 诗 人 的 心 目 中, 人 生 的 最 大 快 乐, 不 是 封 侯 拜 相, 不 是 拥 有 金 山 银 海, 不 是 得 道 成 仙, 而 是 有 诗 与 酒 的 享 受。
九 转 灵 丹 那 胜 酒? 五 音 清 乐 未 如 诗。
—— 杜 苟 鹤 《白 发 吟》
百 事 尽 除 去, 唯 余 酒 与 诗。
—— 白 居 易 《对 酒 行 吟 赠 同 志》
酒 与 诗 是 双 美, 缺 一 不 可。 只 会 端 起 杯 来 傻 喝 狂 醉, 那 一 点 诗 意 也 没 有。 当 然 酒 与 诗 的 “分 工” 又 不 同。 “取 兴 或 奇 酒, 放 情 不 过 诗。” (白 居 易 《移 家 入 新 宅》) 高 高 兴 兴 地 饮 酒, 诗 也 就 流 出 来 了。 酒 象 是 魔 术 师 手 中 那 根 棍 子, 它 任 意 指 挥, 诗 人 的 情 思 就 随 它 而 动。 “酒肠 堆 曲 蘖, 诗 思 绕 乾 坤。” (杨 乘 《南 徐 春 日 怀 古》) 酒 进 入 肠 子 以 后, 在 里 面 七 弯 八 拐, 左 飞 右 旋。 “绕” 着 石 头, 石 头 会 走 路; “ 绕 ” 着 草 木, 草 木 会 说 话。 山 起 舞, 河 歌 唱, 天 地 万 物, 全 都 灵 气 浮 动, 无 不 象 醉 了 一 般。 诗 就 象 打 开 的 水 龙 头, 哗 哗 啦 啦 地 直 往 外 流。 “李 白 一 斗 诗 百 篇”。 酒 的 消 耗 与 诗 的 产 量 成 正 比。 李 白 的 诗, 是 一 篇 篇 “醉” 出 来 的, 酒 气 熏 天, 酒 香 遍 地。 酒 像 诗 的 触 发 剂, 没 有 它 的 投 入, 诗 的 产 生 形 成 就 无 从 谈 起。 你 听, 李 白 是 这 么 说 的:
平 台 为 客 忧 思 多, 对 酒 遂 作 《梁 园 歌》。
—— 《梁 园 吟》
还 倾 四 五 酌, 自 咏 《猛 虎 词》。
—— 《寻 鲁 城 北 范 居 士 失 道 落
苍 耳 中 见 范 置 酒 摘 苍 耳 作》
兰 陵 美 酒 郁 金 香, 玉 碗 盛 来 唬 珀 光。
但 使 主 人 能 醉 容, 不 知 何 处 是 他 乡。
—— 《客 中 作》
这 不 是 李 白 一 人 如 此, 其 他 的 诗 人, 差 不 多 也 是 这 样。 他 们 一 边 作 诗, 一 边 饮 酒; 一 边 饮 酒, 一 边 作 诗。 酒 渗 到 诗 里 去, 诗 融 人 酒 中 来, 真 是 难 分 难 解。 “酒 里 诗 中 三 十 年, 纵 横 唐 突 世 喧 喧。” (段 成 式 《哭 李 群 玉》) 人 的 一 生 就 这 么 度 过。 当 时 的 社 会 风 气, 不 会 作 官, 不 会 发 财, 没 人 取 笑; 而 不 会 饮 酒, 不 会 作 诗, 则 视 为 无 能。 许 多 人 都 以 诗 酒 自 豪, 贫 不 为 耻。 当 官 的 死 了 以 后, 骨 埋 山 丘, 尘 随 风 去, 再 没 人 理 会, 而 诗 酒 之 徒, 却 为 人 津 津 乐 道。
人 类 最 初 的 饮 酒 行 为 虽 然 还 不 能 够 称 之 为 饮 酒 养 生, 但 却 与 养 生 保 健、 防 病 治 病 有 着 密 切 的 联 系。 学 者 一 般 认 为, 最 初 的 酒 是 人 类 采 集 的 野 生 水 果 在 剩 余 的 时 候, 得 到 适 宜 条 件, 自 然 发 酵 而 成。 由 于 许 多 野 生 水 果 是 具 有 药 用 价 值 的, 所 以 最 初 的 酒 可 以 称 得 上 是 天 然 的 “药 酒”, 它 自 然 对 人 体 健 康 有 一 定 的 保 护 和 促 进 作 用。 当 然, 这 时 人 类 虽 然 从 饮 酒 得 到 了 养 生 的 好 处, 但 他 们 可 能 并 没 有 明 确 的 养 生 目 的。
(一) 酒 之 性 能
酒 有 多 种, 其 性 味 功 效 大 同 小 异。 一 般 而 论, 酒 性 温 而 味 辛, 温 者 能 祛 寒、 疏 导, 辛 者 能 发 散、 疏 导, 所 以 酒 能 疏 通 经 脉、 行 气 和 血、 蠲 痹 散 结、 温 阳 祛 寒, 能 疏 肝 解 郁、 宣 情 畅 意; 又 酒 为 谷 物 酿 造 之 精 华, 故 还 能 补 益 肠 胃。 此 外, 酒 能 杀 虫 驱 邪、 辟 恶 逐 秽。 《博 物 志》 有 一 段 记 载: 王 肃、 张 衡、 马 均 三 人 冒 雾 晨 行。 一 人 饮 酒, 一 人 饮 食, 一 人 空 腹; 空 腹 者 死, 饱 食 者 病, 饮 酒 者 健。 作 者 认 为, 这 表 明 “酒 势 辟 恶, 胜 于 作 食 之 效 也。”
酒 与 药 物 的 结 合 是 饮 酒 养 生 的 一 大 进 步。 酒 之 于 药 主 要 有 三 个 方 面 的 作 用: 1. 酒 可 以 行 药 势。 古 人 谓 “酒 为 诸 药 之 长”。 酒 可 以 便 药 力 外 达 于 表 而 上 至 于 颠, 使 理 气 行 血 药 物 的 作 用 得 到 较 好 的 发 挥, 也 能 使 滋 补 药 物 补 而 不 滞。 2. 酒 有 助 于 药 物 有 效 成 分 的 析 出。 酒 是 一 种 良 好 的 有 机 溶 媒, 大 部 分 水 溶 性 物 质 及 水 不 能 溶 解、 需 用 非 极 性 溶 媒 溶 解 的 某 些 物 质, 均 可 溶 于 酒 精 之 中。 中 药 的 多 种 成 分 都 易 于 熔 解 于 酒 精 之 中。 酒 精 还 有 良 好 的 通 透 性, 能 够 较 容 易 地 进 入 药 材 组 织 细 胞 中, 发 挥 溶 解 作 用, 促 进 置 换 和 扩 散, 有 利 于 提 高 浸 出 速 度 和 浸 出 效 果。 3. 酒 还 有 防 腐 作 用。 一 般 药 酒 都 能 保 存 数 月 甚 至 数 年 时 间 而 不 变 质, 这 就 给 饮 酒 养 生 者 以 极 大 的 便 利。
(二) 药 酒 常 用 制 备 方 法
药 酒 的 常 用 制 备 方 法 主 要 有 冷 浸 法、 热 浸 法、 渗 漉 法 及 酿 制 法。
1. 冷 浸 法: 将 药 材 切 碎, 炮 制 后, 置 瓷 坛 或 其 它 适 宜 的 容 器 中, 加 规 定 量 白 酒, 密 封 浸 渍, 每 日 搅 拌 1~2 次, 一 周 后, 每 周 搅 拌 1 次; 共 浸 渍 30 天, 取 上 清 液, 压 榨 药 渣, 榨 出 液 与 上 清 液 合 并, 加 适 量 糖 或 蜂 蜜, 搅 拌 溶 解, 密 封, 静 置 14 日 以 上, 滤 清, 灌 装 即 得。
2. 热 浸 法: 取 药 材 饮 片, 用 布 包 裹, 吊 悬 于 容 器 的 上 部, 加 白 酒 至 完 全 浸 没 包 裹 之 上; 加 盖, 将 容 器 浸 人 水 液 中, 文 火 缓 缓 加 热, 温 浸 3~7 昼 夜, 取 出, 静 置 过 夜, 取 上 清 液, 药 渣 压 榨, 榨 出 液 与 上 清 液 合 并, 加 冰 搪 或 蜂 蜜 溶 解 静 置 至 少 2 天 以 上, 滤 清, 灌 装 即 得。 此 法 称 为 悬 浸 法。 此 法 后 来 改 革 为 隔 水 加 热 至 沸 后, 立 即 取 出, 倾 人 缸 中, 加 搪 或 蜂 蜜 溶 解, 封 缸 密 闭, 浸 渍 30 天, 收 取 澄 清 液, 与 药 渣 压 榨 液 合 并, 静 置 适 宜 时 间 后, 滤 清, 灌 装 即 得。
3. 渗 漉 法: 将 药 材 碎 成 粗 粉, 放 在 有 盖 容 器 内, 再 加 入 药 材 粗 粉 量 60~70% 的 浸 出 溶 媒 均 匀 湿 润 后, 密 闭, 放 置 15 分 钟 至 数 小 时, 使 药 材 充 分 膨 胀 后 备 用。 另 取 脱 脂 棉 一 团, 用 浸 出 液 湿 润 后, 轻 轻 垫 铺 在 渗 漉 筒 (一 种 圆 柱 型 或 圆 锥 型 漏 斗, 底 部 有 流 出 口, 以 活 塞 控 制 液 体 流 出) 的 底 部, 然 后 将 已 湿 润 膨 胀 的 药 粉 分 次 装 人 渗 漉 筒 中, 每 次 投 入 后, 均 要 压 平。 装 完 后, 用 滤 纸 或 纱 布 将 上 面 覆 盖。 向 渗 漉 筒 中 缓 缓 加 入 溶 媒 时, 应 先 打 开 渗 漉 筒 流 出 口 的 活 塞, 排 除 筒 内 剩 余 空 气, 待 溶 液 自 出 口 流 出 时, 关 闭 活 塞。 继 续 添 加 熔 媒 至 高 出 药 粉 数 厘 米, 加 盖 放 置 24~48 小 时, 使 溶 媒 充 分 渗 透 扩 散。 然 后 打 开 活 塞, 使 漉 液 缓 缓 流 出。 如 果 要 提 高 漉 液 的 浓 度, 也 可 以 将 初 次 漉 液 再 次 用 作 新 药 粉 的 溶 媒 进 行 第 二 次 或 多 次 渗 漉。 收 集 渗 漉 液, 静 置, 滤 清, 灌 装 即 得。
4. 酿 制 法: 即 以 药 材 为 酿 酒 原 料, 加 曲 酿 造 药 酒。 如 《千 金 翼 方》 记 载 的 白 术 酒、 拘 杞 酒 等, 都 是 用 此 方 法 酿 造。 不 过, 由 于 此 法 制 作 难 度 较 大, 步 骤 繁 复, 现 在 一 般 家 庭 较 少 选 用。
(三) 注 意 事 项
1. 饮 量 适 度: 这 一 点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古 今 关 于 饮 酒 害 利 之 所 以 有 较 多 的 争 议, 问 题 的 关 键 即 在 于 饮 量 的 多 少。 少 饮 有 益, 多 饮 有 害。 宋 代 邵 雍 诗 日: “人 不 善 饮 酒, 唯 喜 饮 之 多; 人 或 善 饮 酒, 难 喜 饮 之 和。 饮 多 成 酪 酊, 酪 酊 身 遂 疴; 饮 和 成 醺 酣, 醺 酣 颜 遂 酡。” 这 里 的 “和” 即 是 适 度。 无 太 过, 亦 无 不 及。 太 过 伤 损 身 体, 不 及 等 于 无 饮, 起 不 到 养 生 作 用。
2. 饮 酒 时 间: 一 般 认 为, 酒 不 可 夜 饮。 《本 草 纲 目》 有 载: 人 知 戒 早 饮, 而 不 知 夜 饮 更 甚。 既 醉 且 饱, 睡 而 就 枕, 热 拥 伤 心 伤 目。 夜 气 收 敛, 酒 以 发 之, 乱 其 清 明, 劳 其 脾 胃, 停 湿 生 疮, 动 火 助 欲, 因 而 致 病 者 多 矣。 由 些 可 见, 之 所 以 戒 夜 饮, 主 要 因 为 夜 气 收 敛, 一 方 面 所 饮 之 酒 不 能 发 散, 热 壅 于 里, 有 伤 心 伤 目 之 弊; 另 一 方 面 酒 本 为 发 散 走 窜 之 物, 又 扰 乱 夜 间 人 气 的 收 敛 和 平 静, 伤 人 之 和。 此 外, 在 关 于 饮 酒 的 节 令 问 题 上, 也 存 在 两 种 不 同 看 法。 一 些 人 从 季 节 温 度 高 低 而 论, 认 为 冬 季 严 寒, 宜 于 饮 酒, 以 温 阳 散 寒。
3. 饮 酒 温 度: 在 这 个 问 题 上, 一 些 人 主 张 冷 饮, 而 也 有 一 些 人 主 张 温 饮。 主 张 冷 饮 的 人 认 为, 酒 性 本 热, 如 果 热 饮, 其 热 更 甚, 易 于 损 胃。 如 果 冷 饮, 则 以 冷 制 热, 无 过 热 之 害。 元 代 医 学 家 朱 震 亨 说: 酒 “理 直 冷 饮, 有 三 益 焉。 过 于 肺 入 于 胃, 然 后 微 温, 肺 先 得 温 中 之 寒, 可 以 补 气; 次 得 寒 中 之 温, 可 以 养 胃。 冷 酒 行 迟, 传 化 以 渐, 人 不 得 恣 饮 也。” 但 清 人 徐 文 弼 则 提 倡 温 饮, 他 说 酒 “最 宜 温 服”, “热 饮 伤 肺”、 “冷 饮 伤 脾”。 比 较 折 中 的 观 点 是 酒 虽 可 温 饮, 但 不 要 热 饮。 至 于 冷 饮 温 饮 何 者 适 宜, 这 可 随 个 体 情 况 的 不 同 而 有 所 区 别 对 待。
4, 辨 证 选 酒: 根 据 中 医 理 论, 饮 酒 养 生 较 适 宜 于 年 老 者、 气 血 运 行 迟 缓 者、 阳 气 不 振 者, 以 及 体 内 有 寒 气、 有 痹 阻、 有 瘀 滞 者。 这 是 就 单 纯 的 酒 而 言, 不 是 指 药 酒。 药 酒 随 所 用 药 物 的 不 同 而 具 有 不 同 的 性 能, 用 补 者 有 补 血、 滋 阴、 温 阳、 益 气 的 不 同, 用 攻 者 有 化 痰、 燥 湿、 理 气、 行 血、 消 积 等 的 区 别, 因 而 不 可 一 概 用 之。 体 虚 者 用 补 酒, 血 脉 不 通 者 则 用 行 气 活 血 通 络 的 药 酒; 有 寒 者 用 酒 宜 温, 而 有 热 者 用 酒 宜 清。 有 意 行 药 酒 养 生 者 最 好 在 医 生 的 指 导 下 作 选 择。
5. 坚 持 饮 用: 任 何 养 身 方 法 的 实 践 都 要 持 之 以 恒, 久 之 乃 可 受 益, 饮 酒 养 生 亦 然。 古 人 认 为 坚 持 饮 酒 才 可 以 使 酒 气 相 接。 唐 代 大 医 学 家 孙 思 貌 说: “凡 服 药 酒, 欲 得 使 酒 气 相 接, 无 得 断 绝, 绝 则 不 得 药 力。 多 少 皆 以 和 为 度, 不 可 令 醉 及 吐, 则 大 损 人 也。” 当 然, 孙 思 貌 只 年 累 月、 坚 持 终 生 地 饮 用, 他 可 能 是 指 在 一 段 时 间 里 要 持 之 以 恒。
(四) 常 用 药 酒
长生固本酒、 养生酒、 读书丸浸酒、 五精酒、 十全大补酒、 百益长春酒、 大补药酒、 状元红酒、 参茸酒、 仙灵脾酒、 枸杞酒、 周公百岁酒、 何首乌回春酒、 五加皮酒、 黄精酒、 菊花酒、 参苓白术酒、 茯苓酒、 首乌金樱酒、 定志酒、 养荣酒。
中国古今餐桌礼仪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人们总是以为,家居讲的只是装饰、家具等家居的元素而已。其实,我们的家就是我们的生活,家居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居的改变缘于生活态度与观念的转变,体现国人素质。同样,餐桌上的礼仪也能体现出个人的素质与品位。而且中国人一定要对中国人繁杂的餐桌礼仪了解一二,才能不愧对我们数千年的历史与文明,才不至于贻笑大方。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叉,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推荐文章:
你品饮过时间稍久一点的普洱熟茶吗?
静心的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信阳毛尖茶价格高吗?一般多少价位?
荣成或者文登乳山哪里有夜店?谁知道。
叶黄还瞳茶在浙江瑞安哪里有,价格多少
碧螺春是属于什么茶?碧螺春茶叶特点是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