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炒茶的做法图解
茶尖用小火慢炒出油干放凉
2. 炒茶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首先,将采摘来的茶叶清理一遍,把躲藏在里面的小虫子、碎屑清理干净。
2
/11
采摘茶叶时最好选择这种“一芯一叶”的,味道更好,更清香。
3
/11
洗干净锅,烧热后,就可以把茶叶倒进去。大锅受热面积大,茶叶不会堆成一堆,另外,柴火灶好控制火候。
4
/11
然后小火,不停地用手翻炒。动作要稍微快些,不然茶叶会烧焦。
5
/11
用手炒更灵活,而且不能戴一次性手套,所以,在炒茶前一定要把手洗干净。
6
/11
控制火候,就这样不停地翻炒。注意不要烫伤手。
7
/11
十多分钟之后,可以一边翻炒,一边用手揉搓 ,这样可以使叶子的更好地卷缩。
8
/11
一个小时左右炒至这个颜色时,就要加快翻炒的速度。
9
/11
再过四十分钟左右,当茶叶炒至这个颜色时,就差不多可以出锅了。
10
/11
出锅时,用报纸垫着盛在容器里。摊凉。第二天就可以泡着喝了。
11
/11
炒茶是一个漫长且辛苦的过程,我们从晚上六点半一直忙到八点一十。不过,也正是因为是自己炒的,喝起来也格外香甜。
注意事项
注意控制火候,别烫伤手。
3. 炒茶怎么做好吃
可以
1、原料预处理。
采摘八月份以后的蓝莓叶,采摘要求为一芽四五叶,剔除病害叶、霉烂叶、蓝莓花、蓝莓果;
2、萎凋。
将蓝莓叶进行萎凋处理,采用自然萎凋或人工萎凋槽萎凋,每隔10-20min翻拌一次,直至叶面萎软,失去光泽,折梗不断,青气减退,略有青香即为适度,萎凋温度控制在20-28°C。
3、揉捻。
将萎凋适度的蓝莓叶放入揉捻机进行揉捻,揉捻时间为35-50min,揉捻至条索紧结,叶片汁液充分外溢即可,揉捻温度为25-30°C ;
4、发酵。
将揉捻叶装在竹盘里,上面覆盖湿布,相对湿度控制在90% -95%,温度控制在28-32°C,发酵3_6h,青气消失,茶香显出即为适度;
5、烘干。
将发酵适度的蓝莓叶茶进行烘干,先140-160 °C烘5-10min,后100-130 °C烘25-35min,后70-90°C烘50_60min,最后60°C烘至足干。
6、筛检。
检出杂质,焦叶,发酵不完全的叶子,即得到蓝莓叶茶。
4. 炒茶怎么炒制更香
按照如下方法制作更香
1、晾晒
先将采摘好的茶叶均摊在竹匾上,摘掉老叶、残梗、破叶等,并将茶叶浸泡在清水中清洗干净,接着取出茶叶均摊在竹匾上,置于阳光下晾晒3~4个小时。
2、炒茶
把铁锅洗干净后放在柴火灶上烧热,之后倒入茶叶,用竹筷反复翻动,直到将茶叶炒软后关火。之后将炒软的茶叶盛入簸箕里,把铁锅再次清洗干净,并趁热用手反复将茶叶揉搓成团,手法和揉面差不多,等茶叶温度降下来后把茶叶散开。
3、制干
将搓好的茶放入热锅中再次炒热,同样用筷子来回翻动,等茶叶充分炒热后再次装入簸箕中揉搓,重复5遍此过程,并将最后1遍揉搓过的茶放入热锅中,来回翻动5~10分钟,等茶叶接近于干燥时停止翻动,最后熄火用余温烘干。
5. 炒茶的做法图解大全
把新鲜采回的茶叶放在匾里,通风处吹掉一些水汽,大约2到3小时
步骤 2
一定记得准备一到两副这样的纱线手套
步骤 3
大火把锅烧热就调成小火,放入茶叶,专业术语叫杀青。用手迅速的翻炒,每一次都要从底部往上掏,感觉叶子有点打蔫儿的状态就关火,放入匾里摊开,用手揉搓
步骤 4
继续开小火,不断地揉搓,从底部往上掏,注意火候,不要焦了
步骤 5
又干了一点
步骤 6
又进了一步
步骤 7
还有部分没炒干,继续
步骤 8
完成了
步骤 9
还挺有成就感的
步骤 10
泡一杯,好喝诶!
6. 炒茶教程
很多茶友都知道用盖碗或是紫砂壶泡普洱茶,而且不同的茶具泡不同的茶,也要讲求不同的方法。但很多茶友应该不知道,现在我们采用的泡茶方式只是其中一种泡茶方法而已,还有其他几种失传已久的泡茶方法你肯定不知道。
今天就带你穿越到过去,一起感受下历代茶人的泡茶方式,饮茶始于西汉,西汉以来,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大体说来,从西汉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撮泡法四种烹饮方法。
1、煮茶法
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
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此羹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
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依然流行,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陆羽《茶经·五之煮》就记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
2、煎茶法
唐代至南宋末年流行,团饼茶经过灸、碾、罗等工序,成细微粒的茶末,再根据水的煮沸程度(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锅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在二沸时投茶煮,然后分饮。
具体过程就是:当锅内的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沸水声时,是第“一沸”,这时要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尝尝水的味道。
当水煮到锅的边缘出现连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时候,是“二沸”,这时需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在水中搅动使之形成水涡,再用量茶小勺取适量的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待水面波浪翻滚时,是“三沸”,这时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锅内,使开水停止沸腾。此时,锅内茶汤表面即生成厚厚沫饽,但需及时将茶沫上形成的一层黑水膜去掉,因为它会影响茶汤的味道。然后再将茶汤均匀地舀入三个或者是五个茶盏中,而每盏的茶沫要均匀,陆羽认为茶汤的精华就是这茶汤上面的沫饽。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与煮茶法不同之处: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只是在水二沸时投入“茶末”煮。
3、点茶法
宋代点茶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包括将团饼炙、碾、罗,以及侯汤、点茶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区别与煎茶之处在于,茶末不再是水二沸时投茶煮,而是将茶末适量入盏中,再把煮好的水用“汤提点”(煮水瓶)注入盏中,先是调成膏状,再接着注水,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现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自然称为“咬盏”。
宋代点茶时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点出茶的色、香、味。宋代点茶,煮水改用肚圆颈细高的汤瓶,因为很难用眼辨认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声音来判断煮水。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茶盏、点茶(调膏、击拂)。
4、撮泡法
明代开始,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饮茶法,逐渐代替了唐代饼茶煎饮法和宋代末茶点饮法,即撮泡法。置茶于茶壶或盖瓯中中,以沸水冲泡,再分酾到茶盏(瓯、杯)中饮用。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点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时期才流行。
朱元璋罢贡团饼茶,遂使散茶(叶茶、草茶)独盛,茶风也为之一变。散茶代替龙团凤饼,炒茶工艺逐渐流行,六类茶类开始逐步确立。今日流的泡茶法也多是明代撮泡的延续。
推荐文章:
静心的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信阳毛尖茶价格高吗?一般多少价位?
荣成或者文登乳山哪里有夜店?谁知道。
碧螺春是属于什么茶?碧螺春茶叶特点是怎
叶黄还瞳茶在浙江瑞安哪里有,价格多少
你品饮过时间稍久一点的普洱熟茶吗?